在日本,與林森北路類似的就是歌舞伎町了吧!但歌舞伎町比林森北路大得多,應該說是林森北路加上艋舺,這樣比較好理解。
歌舞伎町不像林森北路,有「五木大學」這麼活潑的暱稱,人們多半稱之為「日本第一紅燈區」或是「不夜城」。但對我來說,歌舞伎町是「台灣人之城」。因為歌舞伎町的成立與發展,台灣人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這是我去霧峰時的事。雖然是為了看霧峰林家花園的小旅行,我也順道去了附近的「以文圖書館」。以文,就是以「林以文」為名。眾所周知,他是代表日本的台灣華僑,而這座圖書館是以霧峰望族林以文的捐獻而蓋成的。
圖/如今歌舞伎町繁華的背後,和台灣人脫不了關係。圖片取自Flickr,sayo ts,CC by 2.0
林以文的父親遠渡日本,二戰後成為十分成功的生意人。這座圖書館裡,林以文的史料不是特別多,但卻是台灣唯一看得見林以文生涯足跡的地方。表面上,林以文是成功的在日華僑,但其實他也是「創造歌舞伎町的男人」。
不管在日本還是台灣,都很少人知道這個台灣人對日本的貢獻。正好,挖掘這段歷史的書,最近在日本出版了。稻葉佳子和青池憲司合著的《台灣人的歌舞伎町》這本書,就是採訪了還在世的台灣華僑們所撰寫而成。
我買了這本書,因為很忙就放了半年,最近才拿起來讀,結果看得津津有味,停不下來。
歌舞伎町裡,有名的商業大樓全部都是台灣企業家蓋的。從日本人流最集中的新宿站東口出去,五分鐘就到了歌舞伎町。因為要蓋劇場「 歌舞伎座」,才有了歌舞伎町的名字。同樣地,歌舞伎座以鄰近的「花街大道」為暱稱,那附近也成了台灣人的聚落。從廉價旅店、茶店、柏青哥店等開始,事業不斷擴張。
這本書也提到,最有名的就是「歌舞伎町的三大華僑」,林以文就是其中之一。
戰後,新宿東口的劇場「紅磨坊」,就是靠著林以文復甦的。台灣人之所以買下歌舞伎町的土地,創造台灣人的群聚,林以文的功勞最大。位在歌舞伎町中心的Koma 劇場,附近好幾棟大樓都是藉由林以文的手蓋出來的。
在那之後,林以文長期擔任東京華僑總會會長及日本中華聯合總會會長,從政界到財經界都是他的交流範圍。他的友人、前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形容,林以文是身高超過180公分的大塊頭,好像什麼都撼動不了他,「有海一般的包容力,及山一般的重量。」
另外兩位,就是林再旺和李合珠。林再旺在歌舞伎町裡蓋了「 風林會館」,裡面有無數風月場所,也曾發生黑道槍擊事件,是歌舞伎町的地標。他和林以文,以及經營中華料理餐廳「東京大飯店」、時任立法委員的李合珠一起,統稱為「歌舞伎町的三大華僑」。
但,日本幾乎沒什麼人知道他們這麼活躍,要找這方面紀錄很辛苦,資料也很少,這和台灣人在日本向來「低調」有關。
二戰前,台灣出身就是「 二等國民」,戰後則是「 外國人」,立場很微妙。此外,戰後旅居日本的台灣人,政治立場又分為親國民黨、親共產黨、獨立派三個分支。彼此之間之所以能保有微妙的平衡,靠的就是盡力保持低調吧。當然,會開設風俗店,也是因為不能和黑道、右翼勢力等日本的地下社會毫無往來。
圖/現今日本社會很少人知道歌舞伎町的成立和台灣人有關。圖片取自Flickr,ivva,CC by 2.0
衡量一切因素後,在歌舞伎町的台灣人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對於寫書出版自己的故事消極以對,也是合理的行為。
1990年代開始,就有大量中國人流入歌舞伎町。以描寫中國黑道出名的作家馳星周,其作品《不夜城》就非常暢銷,讓許多人把歌舞伎町跟「中國人一條街」畫等號,台灣人的存在漸漸被遺忘。但是,現在歌舞伎町的台灣人至少2000位,許多大樓都握在台灣華僑手裡。
因此,《台灣人的歌舞伎町》出版,可為台灣人在日本的活躍歷史留下紀錄,意義重大。
圖/大家對歌舞伎町歷史的陌生,其實也和一些歷史因素有關。圖片取自Flickr,sayo ts,CC by 2.0
其實,不只歌舞伎町,日本的戰後發展,台灣人也扮演重大角色。除了歌舞伎町,演藝圈也有翁倩玉、鄧麗君、歐陽菲菲,都是大眾娛樂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華料理的普及,台灣華僑的貢獻也不小。創立東京四川料理餐廳「四川飯店」的陳建民,雖然是中國大陸出身,但戰後曾在台北和高雄擔任過廚師,也有中華民國籍,為四川料理在日本的普及盡了許多心力。日本人喜歡的大阪551蓬萊肉包,就是嘉義出身的台灣人羅邦強在戰後推出,很快就成了大阪的熱賣商品。
「台灣人與戰後的日本」這個主題,就是日本「另一個戰後史」,描寫戰後日本高度成長的內幕。參與其中的人一一離世,希望包括我在內的日本作者和學者能持續向下挖掘,找出日本各個領域中台灣人活躍的歷史。
圖/本文節錄自《看見不一樣的日本》,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