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才半年多,花蓮縣和平村的 DAKA 已吸引破70萬人次造訪。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大門緊閉、維安森嚴的水泥廠。如今搖身一變,成了東部熱門觀光景點。
循著樂音來到一角,是和平國小師生的露天快閃音樂會,遊客隨著樂音與部落媽媽們歡樂共舞。宛如一場嘉年華,讓市集擺攤的部落媽媽王美蘭直呼,「和平,真的不一樣了!」目睹改變過程的她,有著外人難以理解的感動。
依山傍海的和平村,是花蓮最北邊的村落,人口僅千餘人,以太魯閣族人居多。早期是蘇花公路中繼站,北迴鐵路通車後,逐漸沒落。村民為了謀生,被迫離開家園。
圖/走近和平港碼頭邊,水質不僅清澈,甚至還可見珊瑚礁、熱帶魚。
2000年,台泥前董事長辜振甫在和平斥資打造港口、電廠、水泥廠三合一廠區,同時也是亞洲首座零廢棄物的「港電廠循環經濟」工廠。村民也因為工廠回饋金,不再離鄉背井,有些更成了台泥員工或周邊廠商。台泥與和平,成了命運共同體。
不過,台泥和平廠雖是享譽國際的先進工廠,一街之隔的和平村,20年來卻宛如平行世界。唯一的連結,只剩每年的回饋金。利益糾葛,更成了雙方近20年來難解的心結。
2019年,花蓮政府考量垃圾不再北送宜蘭,協調台泥以「水泥窯協同處理廢棄物」解決難題,雙方的矛盾也浮上檯面。
去年6月6日的公聽會,衝突達到最高點,村民砲火隆隆,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一再說服,人類不能製造垃圾卻不處理。人類生存、產業與環境缺一不可,唯有「共生」一途。
這場站在街頭的當面溝通,開啟了台泥「找回和平」的契機。和平廠長魏家珮印象深刻,那天之後,張安平拍板 DAKA 市集計畫,不只要在園區實現產業與環境共生,更要藉由市集,讓遊客走入廠區,讓村民與園區共生。
王美蘭坦言,剛聽聞DAKA藍圖時也懷疑,「和平村這麼小,怎麼可能有星巴克?」後來台泥不但真找來星巴克,甚至有結合書局的7-ELEVEn旗艦店。
王美蘭是部落媽媽教室班長,過去跟大多數部落媽媽一樣,每天在部落裡串門子、聊天,常喝得醉醺醺。現在不是在 DAKA 擺攤,就是帶著部落媽媽織布、做飾品。她總說:「我們學傳統技藝就是第二專長。」
因為市集,部落媽媽們有了謀生能力,部落傳統織布手工藝,也能繼續傳承下去。「DAKA 不僅創造經濟,也幫族人找回自信。」
今年開幕到6月,DAKA 已創造近5000萬營業額,其中800萬來自市集。還讓長年人口流出的和平村,今年登記入戶就增加40餘人。魏家珮說:「離鄉村民開始回流,尤其年輕人!」
圖/部落媽媽現場表現傳統原民紡織手藝。
30歲的拉百烘焙坊老闆娘林珉妃坦言,年輕人一旦離家求學、就業,家鄉就成了回不去的牽絆。如今 DAKA 讓青年有留下的機會。她便結合在地食材,製成部落特色冰淇淋和吐司,過去只能線上販售,現在靠市集能見度大開。
只是,要讓和平成為東台灣閃耀的新星,讓部落文化不只被和平村民肯定,還要被外面看見,光有 DAKA 還不夠。
張安平對台泥與和平,則有更深的期待,「未來,和平將是一條血脈,連接著部落、台泥,以及大自然。」希望不只村民、遊客走進廠區;還要讓旅人們能走進部落。
圖/讓產業和原民部落找到共生之道的 DAKA 市集。
為把遊客從市集帶入部落,台泥團隊走遍和平各角落,發掘隱藏景點,像是去年獲得歐盟認證的和平生態港、祕境海灘、礦山生態等。「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原來這麼多景點,」王美蘭也驚訝說。
團隊甚至找來關係企業「雲朗觀光」協助,打算串連水泥循環工廠、礦山、部落文化、部落生態的深度遊程。今年暑假試水溫,推出兩天一夜的微旅行,除了部落散步、植物獵人體驗,還能走訪礦山,三梯次一推出就被秒殺。
「我們只是點燃火苗,但要燒出火焰,還要村民認同、一起做!」魏家珮說,村民們靠自己努力換來成果,才更有成就感。
今年,和平水泥廠將邁入20歲,大門不再緊閉,門外沒有抗爭,部落也不會蕭條。這條和平血脈,串起產業、生態,及部落的共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