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旅遊】

別再報復性旅遊了,讓這一行更「永續」的三大心法!

別再報復性旅遊了,讓這一行更「永續」的三大心法!
作者:高宜凡陳子瑜
攝影:蘇義傑、池孟諭
日期:2020-09-04

台灣近來步入「後疫情時代」,沉寂多時的觀光業也期待翻身。然而,隨著暑假的「報復性」旅遊人潮淹沒各地景點,引起不小批評。如何玩得有品質、也兼顧環保?愈來愈受重視的「永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是你必須趕緊跟上的新觀念。

隨著疫情受到控制,雖然還沒辦法出國,但台灣遊客終於可以在暑假出門走走了。

可是,這兩個月來,你應該常在媒體上看到「報復性」旅遊的批判報導,如人潮最可觀的澎湖,7月份就湧入近30萬人次遊客,比今年前6個月加起來還多,在地人抱怨,不僅交通堵塞、噪音頻傳、連海鮮都被觀光客吃光了。

2020年的暑假出籠人潮,塞爆許多國內景點。圖/2020年的暑假出籠人潮,塞爆許多國內景點。

不只離島怨聲載道,本島也沒好到哪去。通往宜蘭的國道5號持續塞車,住宿老是訂滿,想上知名景點抹茶山透透氣,拍照前還得排隊。

面對這場疫情,位於「海嘯第一排」的觀光業首當其衝,也因隨之而來的反彈效應,拉低了旅遊體驗品質,促使人們反思:有沒有更好、更永續、更尊重在地的旅遊方式?

有的,那就是聯合國從2017年開始推廣的「永續旅遊」,概念很簡單,就是從環境、文化、經濟等三大面向著手:

一、尊重「環境」:生態旅遊正時興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相較於必須蓋工廠、架機器的製造業,觀光業向來被稱為「無煙囪產業」。可是,當遊客量「滿」到一個程度、超過自然生態所能負荷的承載量時,也會產生環境破壞。

觀光業對環境和周遭社區造成的負面衝擊,近年開始受到檢討和關注。圖/觀光業對環境和周遭社區造成的負面衝擊,近年開始受到檢討和關注。

以南部觀光據點小琉球為例,據屏東縣政府統計,小琉球旅客人次從2008年的17萬,倍增至2019年的44萬,規模是該島定居人口(約1.2萬)數十倍,不僅帶來超量垃圾,連當地潮間帶杉福及漁埕尾的生物種類,也比5年前觀測時減少逾半!

如何發展可兼顧環境的旅遊方式呢?距小琉球不遠的屏東「社頂部落」,2002年即由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推動生態旅遊,發展全台唯一以半圈養方式復育梅花鹿的工作站,及小團制的「梅花鹿尋蹤體驗」,讓遊客在造訪自然的同時,也知道要尊重土地。

至今,陳美惠偕同學生創辦「里山生態公司」,還輔導7個社區推出生態旅程。而宜蘭的「不老部落」和台東的「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也都有類似的生態旅遊理念,不讓過量的觀光人潮,成為賤踏自然的禍源。

二、融入「地方」:用文化做出差異化

除了提倡環保,永續旅遊也呼籲旅人尊重地方文化。2012年自大稻埕起家的「台北城市散步」,可說是這方面的先驅。

創辦人邱翊是土生土長的當地子弟,熟稔大稻埕自古以來的貿易重鎮和和南北貨交易史,希望讓遊客藉由生動的解說,了解這片土地的文化和故事,至今已開發400多條觀光路線,替超過6萬人次執行收費導覽。

愈來愈多文史團體和年輕創業家,願意為地方找出獨特的旅遊吸引力。圖/愈來愈多文史團體和年輕創業家,願意為地方找出獨特的旅遊吸引力。

有趣的是,主打地方文史的觀光導覽,原本被認為是「老一輩」才想參加的懷舊旅程。但據台北城市散步統計,不少年輕族群也願意買單,「大部分是20~30歲,頂多到40歲。」

比方,他們曾開發「夜的林森北」導覽路線,由在地媽媽介紹那一帶特有的條通酒店文化,成為熱門路線之一。去年,他們更從台北走向全台,除公司更名為「島內散步」,不久前更與新竹市政府和「見域工作室」合作,推出「小塹有約」導覽行程,推出:親子、旅人、文青、媽媽等4條客製化路線。讓遊客知道新竹不只有竹科跟米粉,還曾是清代淡水廳廳治,更是全台古蹟密度最高的地區。

「跟地方的風土民情、物產連結在一起,才能創造地方的獨特性!」邱翊直陳。

「小塹有約」的親子路線,由百年藥房「鴻安堂」第四代接班人帶遊客認識中藥、掂量藥草。  圖/「小塹有約」的親子路線,由百年藥房「鴻安堂」第四代接班人帶遊客認識中藥、掂量藥草。

三、「經濟」共享:發展永續供應鏈

不過,永續旅遊的說法聽起來是很清高,但相關從業人員最在意的還是:能否真正賺到錢?畢竟當沒飯吃的時候,誰還會關心永續?

「不是只有生態永續,還要兼顧經濟、社會跟客戶觀感,」多年來在各界擔任永續顧問的「優樂地」執行長蔡承璋說明,永續旅遊須兼顧每個環節,從:交通、食物、社區、環境、到住宿,才不會只是嘴巴說說的唱高調。

亦即,要落實永續旅遊,不能只靠旅遊業者,背後更要有認同理念、願意配合的供應鏈。

蔡承璋以曾輔導的「樂亞旅行社」為例,有次他們想推原住民文化深度旅遊,便和飯店業合作,設計融入原住民圖騰的桌巾,再教景點業者擺盤、上菜,提高整個旅遊體驗的質感和精緻度。當旅程結束,這些技能就留給當地,讓他們成為永續旅遊供應鏈的一環。

也就是說,旅遊業者跟各地景點和周遭社區的「互惠互利」,正是關鍵。優樂地行政暨公關總監張瑋珊解釋,如此一來,旅遊才不是老是為社區帶來無謂的環境負擔和塞車問題,也能讓當地雨露均霑,至少不會成為反對力量。

年輕一輩的旅遊消費者不僅自主度高,對旅遊產品的要求也和過去大不相同。圖/年輕一輩的旅遊消費者不僅自主度高,對旅遊產品的要求也和過去大不相同。

永續旅遊待推廣,及早抓住「千禧世代」胃口

當然,對習慣團進團出、愛推套裝行程、多數產值仰賴國外路線的旅遊業者來說,思維不可能立刻翻轉。但這場跟著疫情突如其來的報復性亂象,已讓人看到這一行不得不改的難題。

蔡承璋對此建議,今後旅遊業應該要有三個新策略:以「消費力」取代來客數、「重複」觀光取代單次人潮、以「高價值」取代高單價。擺脫過往打卡式的走馬看花;轉而開發足以吸引人一來再來的深度旅程。

事實上,這也是為了合乎客戶要求。邱翊觀察,「千禧世代」(Millennials,1980~1990年出生者)跟「戰後嬰兒潮」的消費思維截然不同,不再推崇高性價比的旅遊產品,「 他們重視個人感受,也願意付費,希望獲得更好的服務跟價值,」當這群人躍為主力客層,業者絕不能只有千篇一律的套裝行程。

當「永續」成為旅遊的必要條件,遊客和業者都要有所準備。圖/當「永續」成為旅遊的必要條件,遊客和業者都要有所準備。

回歸根本,報復性旅遊潮對業者和遊客來說都是震撼教育,讓大家了解,傳統旅行業得提高質感和深度,遊客要尊重環境和社區,而遍佈各地的大小景點,也要說出自己的故事。別再讓旅遊美事,變成蝗蟲過境般的災難。

關鍵字:觀點環境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地質公園怎麼玩得「永續」?基隆和平島做給你看
台東有「會走路的樹」?鸞山部落的永續旅遊進行式
被遊客狂「炸」! 四離島又愛又怕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