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厄勒布魯藝術雙年展OpenART

瑞典的製鞋小鎮,怎麼靠藝術策展吸引觀光客?

瑞典的製鞋小鎮,怎麼靠藝術策展吸引觀光客? sweaty tummy club,瑞典藝術家Erikal Stockel 繞著河邊的裝置藝術。圖片來源:古碧玲
作者:地方創生way
日期:2020-05-14

每年6月到9月初,為寒帶瑞典氣候最宜人的月份,平均氣溫在攝氏17到22度間,瑞典人幾乎都在這期間積極舉辦並參與各種戶外活動。而每隔兩年的這段期間,也正好是規模排名居瑞典第七大城的厄勒布魯的夏日盛事,透過藝術雙年展OpenART,讓這座人口數約10.7萬、地處該國內陸的小城湧入來自全球的旅客,知名度在國際藝壇水漲船高。 

2019年8月,我們循著手機下載的OpenART軟體,走遍厄勒布魯(Örebro)許多角落,尋找第七屆OpenART公共藝術品。

第一件作品在聖尼可萊教堂(S:t Nicolai Kyrka),從圓頂垂墜下來的紅橙黃綠藍的彩虹般尼龍鬚,通往祭壇、也鋪上彩虹地毯。草地上一座巨型彈弓座,對面城堡伸出綠色章魚鬚,河面上有座奇妙的自動演奏機器……

這正是改變這座城市的OpenART雙年展現場;這一屆他們將目光轉向北歐國家,冰島,挪威,丹麥,芬蘭和瑞典,86件作品來自於19個國家的藝術家。

2019年OpenArt ‘Octopus Attack’s!’章魚腳伸出城堡攻擊,吸睛十足。圖片來源:古碧玲圖/2019年OpenArt ‘Octopus Attack’s!’章魚腳伸出城堡攻擊,吸睛十足。圖片來源:古碧玲

厄勒布魯自1900年起以製鞋為主要產業,這座小城不忘卻自己的歷史,在市中心的城堡前的公車站,地上有條銅尺,書寫著從16世紀以來該城的大事紀,對照同時間的世界大事紀,足見這座小城的宏觀一面。

目前的城市樣貌符合外界對社會福利完備的北歐國家印象,山光水色,Svartan河潺潺流過城中,各色玫瑰或秋海棠在路旁或花園裡片片織錦,搭配搖曳伸展的各色狼尾草,色彩與形狀配置有變化卻不俗麗。最好地段──臨河岸第一排留給長輩們居住,以至於常見優雅銀髮族漫步在清風迎面的河畔,甚至還在溫暖季節情趣十足地垂釣小龍蝦。這座宜人居的小城境內裡雖有所聲名卓著的厄勒布魯大學,但多半時候就是一座瑞典國人移動的小城,當地人以恬適的步履過著不急不徐地生活。

創辦十餘年,躍身為北歐最大公共藝術展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OpenART讓厄勒布魯邁出自身的靜好,成為一座國際能見度日益提升的城市。這是由當地市政府挹注半數經費所舉辦的公共藝術展,刻正招募的2021年OpenART雙年展為第八屆,歷經七屆的展出,目前已穩居北歐規模最大的公共藝術展覽地位。透過OpenART雙年展,建構與培育人與所在環境的相互關係,完全就是「地方創生」核心精神的履踐。

2019年OpenArt ‘Octopus Attack’s!’章魚腳伸出城堡攻擊,吸睛十足。圖/2019年OpenArt ‘Octopus Attack’s!’章魚腳伸出城堡攻擊,吸睛十足。

OpenART緣起於 2008年,當時厄勒布魯市政府甫更替執政黨,新官上任的主政者拜訪時任該市美術館館長麥茲.尼爾森(Mats Nilsson)與該展創辦人之一、既是藝術家也是策展人的拉斯.強生(Lars Johnson),這位官員向兩位策展人直陳:「我不懂藝術,也對展覽、博物館等沒有興趣,但可不可能讓藝術走到戶外,讓許多像我一樣的民眾有機會親近?」

拉斯.強生從旅居10年的杜塞道夫返回厄勒布魯創作,深知在小城從事藝術創作的挑戰,2007年麥茲.尼爾森花了10分鐘,以一杯咖啡邀請拉斯.強生一起參與美術館的工作。來自主政者的建議深深打動他們這兩位不甘墨守成規的藝術界怪咖,決定替人們打造一種替代性的藝術空間,不僅是在物理空間的體驗,甚至是日後能夠不斷重溫和回憶的空間,讓人們在具公眾性的空間裡體驗藝術。兩人攜手積極籌畫,在2008年夏天假該城的公共場域舉辦出了第一屆的OpenART活動。

這兩位藝術怪咖出手不凡,第一屆就邀請大部分來自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71位藝術家,各種媒材的作品從厄勒布魯市中心的隱秘角落迄商店櫥窗,甚至陳列於屋頂上或Svartån河河面上。這藝術展迅速被人們注意到,也在北歐各國間成為時尚,誠如拉斯.強生自己說的:「公共藝術創造了強大的邂逅。」那一年,OpenART還獲得厄勒布魯的「年度最佳驚喜獎(Åretsöverraskning)」。

不只藝術活動,亦為地方注入凝聚居民的力量

連續辦了兩屆之後,雖頗受好評,但兩位策展人快累垮了,他們重新思考OpenART的策略,最後定調為每兩年一次的雙年展。而受邀參與或申請的藝術家人數各屆相去不遠,但參與的藝術家國籍已從斯堪地那維亞五國的藝術家,拓及全球的藝術家,讓OpenART成為國際間動見觀瞻的藝術展,此外,更為地方注入一股凝聚居民的力量。

每隔兩年的夏季,長達12週的OpenART在厄勒布魯舉行。城市景觀被改造成充滿活力的雜燴與藝術遊樂場,彷彿是每兩年一次打破傳統城市空間藩籬的行動方案,鼓勵創造力,並使人們有機會從全新的角度體驗這座城市。各種藝術品入侵城市的街道、廣場、公園和水道,占領景點、購物中心和閒置空間,甚至是建築立面和厄勒布魯城堡。當這些藝術作品成為公眾可以親近的標的時,促進了關於藝術對社會意義的對話,而前幾屆的固定型藝術品都保留下來,成為融入當地生活的文化地景。

OpenART鼓勵訪客和居民成為社區創意過程的一部分,透過易操作的APP搜尋每座藝術品所在的位置,還可騎乘自行車,優遊整座城市,當你像尋找拼圖一樣,遍覽過每件藝術品後,也對整座城市有一個整體概念,等於透過追尋藝術品所在地,進行一趟厄勒布魯城市深度之旅。同時,兒童和青少年可以通過OpenART Kids探索和增強創造力。包括導遊,教學計畫和其他刺激創意萌發的活動,整個展覽都是完全免費參加,不必買門票。

每屆選出100幅藝術品參展,多年來,來自不同背景與區域的訪客、當地居民、商業領袖和藝術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成就了OpenART體驗的一部分,像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航行在天空中》以紅色尼龍繩纏出的船,沿著Köpmangatan街道凌空懸掛,義大利藝術家瑪麗莎·梅林斯(Marisa Merlin)將一個個鋁箔罐層層堆積的《石筍》裝置藝術,都在2017年展覽期間征服了這座城市空間。

霍夫曼以木頭,金屬,泥漿塗料創作的《大黃兔》比例龐巨,動用了逾25位當地居民和工匠參與。 圖/霍夫曼以木頭,金屬,泥漿塗料創作的《大黃兔》比例龐巨,動用了逾25位當地居民和工匠參與。

居民從抱怨轉而自豪,並熱烈參與其中

策展人拉斯.強森曾透露,舉辦OpenART之初,當地人多半認為他們是群繳不起稅、舉止怪異的藝術家;剛開始辦展時,許多居民甚至跑來抱怨。豈知辦完第二屆辦後,兩位策展人因操勞過度,宣告要休息一年,人們竟然思念起這些「曾造成不便」的作品,還急著追問下一屆是否照辦?現在的厄勒布魯居民則是傲嬌地炫耀這個雙年展,不吝邀請親朋好友於OpenART舉辦期間來訪。

主辦單位也發現,當地各行各業都開始討論起藝術,甚至參與。如2011年一件由知名的大型黃色小鴨創作者──荷蘭藝術家佛羅倫薩.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以在公共環境中的互動裝置而聞名的他,在公共場所扔下一個大玩具。這件以木頭,金屬,泥漿塗料創作的《大黃兔》,動用了逾25位居民和工匠參與艱鉅工作;對霍夫曼來說,當地承諾是關鍵因素,與當地人合作更是該項目的核心;藝術家更拋出一個問題:「如果這只是被主人扔掉的絨毛動物,當玩具擁有者回來取回它時,厄勒布魯會期望什麼?」這件超級巨大的大黃兔,在展覽期間擄獲參觀者的眼球;當展覽將閉幕時,當地居民還為了它的存續進行過一段角力,足見這件藝術品已深入當地人心。

吸引國際目光,進而帶動地方零售等產業的發展

不僅居民把OpenART當作盛事,也吸引了相當數量的訪客,蓬勃當地零售業與各項產業。

助理協調者瑪蒂娜.頌蕊(MARTINA THORÉN)指出:「我們的室內和互動性更高的藝術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雖無法具體分別是來自瑞典國內或國外,但從市中心當地企業和飯店的銷售變化,OPENART讓更多人入住厄勒布魯市的飯店,也帶動商品買氣。儘管天氣常令人捉摸不定,但他們還是遠道來此觀賞。估計最近三屆展覽大約分別吸引了18萬到20萬名參觀者。」這些人數已能攪動一個10萬人小城的產業水流了,更何況參訪者一來都至少停留超過一周。

日本藝術家川田忠(Tadashi Kawamata)在Järntorget的《通往天堂之路》向厄勒布魯居民募集了成千上萬的椅子紀念碑。圖/日本藝術家川田忠(Tadashi Kawamata)在Järntorget的《通往天堂之路》向厄勒布魯居民募集了成千上萬的椅子紀念碑。

比較展覽年度和未展出展覽年度,會發現訪客的數量確實有極大差異,瑪蒂娜.頌蕊說:「遊客的增加意味著產業更活躍。」OpenART正在改變這座城市的基因,成為一個敢於嘗試新事物的城市,這也使得企業界更願意擴展並在這裡建立新事業。

當地居民藉由各屆OpenART接觸各國文化,每年來自數十個國家的藝術家呈現出各地區的文化內涵,也讓當地居民的視野更加遼闊,像2017年的《動態的三角思想: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當地居民看見日本作為一個既傳統又創新的時尚大國風貌;理解了拉丁美洲盛行的強大現實主義正不可思議地滋養著哥倫比亞──一個半世紀以來內部歷經暴力衝突後,試圖療癒傷口的國家。

OpenART策展單位以永續經營的態度,領先趨勢,不僅效率驚人,面對任何問題都能在短時間解決,透由藝術打造地方城市的認同與價值,展現社區能力、跨領域合作,讓地方整個活力充沛起來;而每屆還招募當地居民和各大小活動的志工,讓當地人擁有歸屬感,在後續營運中也將成為重要的一份子。這雙年展為傳統的城市不斷注入新面貌,尊重卻不戀棧過去,累積七屆的聲望,OpenART已成為厄勒布魯甚至瑞典人的共同文化資產。

撰文:古碧玲。圖片提供:OpenART、古碧玲

本文取自《地方創生way》第6期生意盎然號「老街區新經濟」。中衛發展中心出版圖/本文取自《地方創生way》第6期生意盎然號「老街區新經濟」。中衛發展中心出版

OpenART小檔案
舉辦地點:瑞典厄勒布魯(Örebro)
創立時間:2008年
展覽頻率:2008/2009為年展,自2011年起改成雙年展,迄2019年為第七屆
展期:當年的6月到9月,為期12週
主辦單位:2013年起成為隸屬厄勒布魯市政府旗下的獨立組織
收費狀況:參觀藝術品完全免費,但部分導覽須付費
經費來源:50%~57%來自於市政府稅收,其餘來自於當地企業、跨國企業集團、教堂和飯店、創投基金 


關鍵字:投書國際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沒落溫泉鄉大翻身!日本熱海市做對了什麼?
從博多到豆田町,日本「九州小京都」讓江戶老街重生
怎麼吸引都市人留下來?日劇《來去岐阜慢活》這樣推鄉村
地方創生way

地方創生way

中衛地方創生工作小組 這是由關心台灣發展的各領域專家所組成的撰稿群,深入全台地方田野,和在地居民、業者、組織深度互動,帶回的第一手深度觀察、報導與故事。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