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城市學》的誕生,其實挺微妙的,因母集團《遠見雜誌》在「地方首長滿意度大調查」累積了25年的基礎和成就,但雜誌每期的版面有限,所以想創立一個數位頻道專門探討跟地方有關的議題,去年初我從企業端回到媒體,便因緣巧合接下這任務。
不過,我不想弄成一個只報導22縣市官方訊息的網站(聽來是否很像報紙的地方版?),更希望它關注的範圍能跨出台灣、而且不只談跟城市治理有關的議題,城市內發生的各種有趣事,從人文故事、設計美學、科技創業、到文化旅遊,都可以是我們的報導題材。
圖/中部小鎮員林奇特的故事,吸引了眾多讀者目光。
從2019年5月到2020年4月,《城市學》總共刊載了將近300篇文章(不含廣告和廣編稿),以下我們試著從前幾名最受歡迎的文章,摸索讀者群的喜好跟接受度。
〈才12萬人的中部小鎮員林,憑什麼被封為「台灣第一大鎮」?〉是《城市學》第一篇瀏覽量破10萬的爆款文!
其他包括懷舊達人張哲生專欄裡的〈決戰中華路!回味五年級生的年少輕狂〉和〈老台北看過來!你知道西門町萬年大樓的祕密嗎?〉,還有描述師大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姚瑞中事蹟的〈10年走遍全台逾700座蚊子館〉,都是跟各縣市實際地點直接有關、指名度極高的文章,不但容易吸引閱讀,也常被分享到相關社團,造成接力傳播的加乘效果。
圖/姚瑞中(右)揭發的「蚊子館」異象,引發各地網友強烈共鳴。
其次,是跟重大時事或特定政策有關的。
2020年總統及立委大選,《城市學》和策展伙伴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合作了一個「立委你投誰 城市爭霸戰」數位專題,按22縣市分析每區立委候選人的網路人氣高低。
結果在1月中投票日當天發表的〈2020立委選舉結果揭曉!這些人誰當選?〉,讓網站的單日流量創下開站八個多月來的新高。
圖/《城市學》和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合作的數位專題「立委你投誰 城市爭霸戰」。
選舉議題外,行政院在去年中發表了前所未見的「協助單身及鼓勵婚育租金補貼試辦方案」,我們有別於照新聞稿刊登的其他媒體報導方式,花了好一段時間採訪及蒐集各方專家意見,彙整成一篇〈租屋族必看!首見「單身婚育補貼」要上路了〉,事後證明,的確有不少讀者喜歡具有深度的政策分析。
而進入2020年一直鋪天蓋地的疫情訊息,《城市學》也在3月初請人在巴黎的專欄寫手趙偉婷撰寫〈疫情爆發,為什麼歐洲人還是不愛戴口罩?〉,用最貼近在地的角度和真實場景,如實描寫歐洲人的想法和疫情動態;而非全盤照抄國際新聞、或僅以自身想法揣測外國現象(這類論戰在網路論壇挺多的~)。
圖/對使用口罩時機的不同習慣,成為歐洲疫情擴大的原因之一。
儘管網路閱讀大多只關注單篇文章,讓媒體不太容易表達較厚重的長系列內容,但我們也在這一年嘗試了很多專題企劃。
從一開始的「神秘操盤手 首長小編首度現身」,採訪三個縣市首長的小編團隊,看這批年輕數位幕僚如何籠絡網友、掌控輿情。
之後的「城市外漂族」和「那些歸鄉人的故事」,我們實地採訪到多位外漂遊子與返鄉青年,並以「青年局處長站出來!」作為這系列結尾,看看幾個成立專門局處的地方政府,如何為地方留住人才、為城市帶來新血?
圖/網路空戰蔚為顯學,《城市學》去年實地採訪了屏東、雲林、桃園三個縣市長的小編團隊。
當然,坊間媒體跟22縣市最有關的內容,多屬各地旅遊資訊和文化景點,所以我們也推出「揪冬小旅行」和「老屋變潮屋」兩個單元,跟上時下熱門旅遊路線和老屋改建風潮。
進入2020年,《城市學》採訪觸角進入科技領域,透過「5G翻城市」專題,探詢地方政府如何推動跨時代的數位科技及其衍生的諸多新應用,發現對公務機關來說,這不僅是項通訊技術,更是組織文化和治理思惟的大挑戰。
圖/「5G翻城市」是《城市學》最新嘗試的科技專題。
最後總結一年來的操盤心得,儘管這陣子全世界都籠罩在新冠疫情的恐懼下,但過去這一年,時代的步伐並未停止前進,城市也是。
❝我們在很多採訪中都發現,許多微小的改變和想法,其實都是從「地方」先出現!❞
比方,在海拔2000公尺的嘉義梅山上,我們拜訪到一對將廢棄花圃改造成「空氣圖書館」的熱血中年。
離天龍國超過400公里的「國境之南」,我們又看到三個從外縣市漂來的青年創業家,用「分時共生」的新方法把百年老屋變成最潮的「恆春信用組合」。
距離觀光勝地日月潭不遠的頭社盆地,竟然有一位退伍軍人甘願花十多年,開出台灣第一間低碳民宿「散步的雲」。
這些人都不是被媒體頻繁報導的名人或望族,而是默默在不同城市中努力耕耘,跟你我沒啥兩樣的尋常百姓,但他們卻勇於挑戰不可能、願意大膽實踐新的想法。
2020年的今日,推動時代往前走的,不再是中央政府和權威人士;而是散落各地的城市鄉鎮,以及在裡頭活躍、走跳的市井小民。
走過第一年的《城市學》,未來會繼續努力挖掘隱藏在各地的有趣故事和創新理念,感恩各位,咱們2021年見!(希望到時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