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張哲生 ╳ 城市記憶

台北中華路「錢櫃」前身是戲院,曾二度遭祝融吞噬

台北中華路「錢櫃」前身是戲院,曾二度遭祝融吞噬 圖/錢櫃台北中華新館的前身是新聲戲院。張哲生提供
作者:張哲生
日期:2020-04-29

近日台北市「錢櫃」大火引發各界關注,但1956年底開幕的「新生大戲院」,也曾在於1966年1月19日發生大火,造成30餘人死亡、20多人輕重傷、財物損失約6000萬元,當時是戰後台灣發生過最嚴重的火災。時光飛逝,如今該地成為錢櫃中華店的現址。 

位於台北市衡陽路與中華路口的新生大廈,是戰後全台第一座超過20公尺高的大樓,也是第一座採用波狀鋁皮鋼架的建築。工務局原本核准的建照是五層樓,用途是戲院,於1955年3月動工興建,但到了1955年12月8日,業主又要求變更設計,申請增加餐廳、舞廳和百貨公司等用途,由於安全問題,歷經台北市工務局黃千里、莊琮耀和林永倉三位局長才核准。

新生大戲院大火報導。張哲生提供圖/新生大戲院大火報導。張哲生提供

1956年12月31日,歷經兩年籌備的「新生大戲院」正式開幕!並於隔天(1957年1月1日)正式對外營運,首映的電影是派拉盟影業的《金殿福星》(The Court Jester)。

影廳所使用的神鏡大銀幕(Miracle Mirror Screen)以及4台35瓦擴聲機等先進設備,充分提供了高級的娛樂享受;其內部設備按照國際標準設計,共有座位1600個,簡潔時髦的流線外觀,吸引了大眾的目光,電影的魔力因為電影院建築本身的巨大而更為彰顯。

1957年,台北市中華路與衡陽路口;圖中建築物是剛開幕的新生大戲院與當時自稱「台灣最偉大之百貨公司」的建新百貨。 張哲生提供圖/1957年,台北市中華路與衡陽路口;圖中建築物是剛開幕的新生大戲院與當時自稱「台灣最偉大之百貨公司」的建新百貨。 張哲生提供

然而,新生大戲院的波狀鋁皮鋼架建築雖超級耐震、隔音佳,卻不防火;就在整整9年後,新生大戲院發生了一樁毀滅性的憾事。

新生大戲院原先設計的樓梯就僅有三座,戲院這邊靠中華路二座,靠秀山街那邊一座,遇緊急事件時疏散就很勉強了,大樓後來增加了用途,一樓是建新百貨公司,二樓是凱莉咖啡廳,三、五、六樓是渝園餐廳,四樓為「萬國聯誼社」(萬國舞廳),大樓內這麼多營業場所,卻只能共用一座樓梯和一座電梯。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1962年,新生大戲院一帶街景,畫面右側二層樓建築位於寶慶路與中華路口。張哲生提供圖/1962年,新生大戲院一帶街景,畫面右側二層樓建築位於寶慶路與中華路口。張哲生提供

1966年1月19日(農曆小年夜) 下午1時50分,新生大戲院正在播映福新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國語片:林福地執導、陽明與焦姣主演的《海誓山盟》。

大火忽然從靠衡陽路那邊的四樓樓梯口儲藏間竄出,旋即迅速延燒,由於整棟大樓外牆完全沒有窗戶,還蓋上一層巨幅電影廣告牌,消防水根本無法灌入,只能放任火焰在內燃燒。


衡陽路這邊又只有一座樓梯與一台電梯,結果樓梯被大火截斷,電梯則因停電而無法動彈,新生戲院這邊的安全門又無法打開,造成四樓萬國舞廳和五樓渝園川菜餐廳全毀,裡頭幾乎無人能倖免。幸好火災發生的時間是在下午,餐廳裡沒客人,舞廳裡的客人數目也不多,否則後果將更不堪設想。

大火發生時,台北市警察局、憲兵隊、警備總部派出大批治安人員,西起西門圓環,東至衡陽路與延平南路交叉口、北自武昌街與中華路口、南至桂林路,整個西門鬧區全部戒嚴,連所有平交道柵欄都一律放下,禁止行人越過中華路,以免因圍觀而造成交通阻塞。台電城中服務中心也切斷西門鬧區的供電。

新生大戲院大火。張哲生提供圖/新生大戲院大火。張哲生提供

台北市警察局出動了全市26部防車,加上陽明山、台北縣、基隆市、桃園縣等警局支援的24部消防車,松山機場也支援了三輛空軍所屬的泡沫消防車。所有北台灣能動用的消防車都來了,但最高的水壓只能射到35公尺,而新生大戲院的位置卻是高達60公尺。於是,等到下午六時,警方宣布「火勢已被控制」時,新生大廈早已全部燒光了。

晚間消防人員清理現場,確認死者身份,有24人死在四樓萬國舞廳,有2人死在六樓渝園餐廳廚房,還有4人則是跳樓後分送台大及馬偕醫院不治。另外消防隊小隊長曾光榮在雲梯上,被跳樓的萬國聯誼社職員拖到地上,送醫後也宣告不治 。

新生大戲院大火。張哲生提供圖/新生大戲院大火。張哲生提供

後來,業主將殘存的新生大戲院建物拆除重建,於原址改建成新聲戲院與麗聲歌廳(黎聲戲院的前身),並於1968年1月29日開幕。

到了80年代,由於其他新歌廳相繼開幕,麗聲大歌廳的生意受到不小的影響,在1981年3、4月份警政署宣佈開放西餐廳演唱後,其票房更形遜色,遂於1981年9月1日起暫停營業。1982年6月25日,麗聲歌廳原址改裝而成的黎聲戲院盛大開幕。

1970年,入夜後霓虹燈耀眼的新聲戲院。張哲生提供圖/1970年,入夜後霓虹燈耀眼的新聲戲院。張哲生提供

沒想到1988年的5月7日,祝融竟再度造訪此地,整修中的新聲戲院被燒成了廢墟,造成兩人輕重傷,於是,步上新生大戲院後塵的新聲戲院,亦走入了歷史。

2002年,原址改建為目前的商業大樓,即錢櫃KTV中華新館的所在地。

現今台北市中華路錢櫃。張哲生提供圖/現今台北市中華路錢櫃。張哲生提供

👉加入城市學FB官方帳號,即時追蹤最更多城市議題!

關鍵字:地方北部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誠品南西店的前世,曾是台灣第一家保齡球館
西藏路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台北以前有條「黑龍江」嗎?
現代京華煙雲 剛滿18歲就要走入歷史的台北京華城
張哲生

張哲生

1972年生,臺北艋舺人。長期研究臺灣近代史,對記錄臺灣人文不遺餘力,並於網路從事懷舊分享長達20餘年,被譽為懷舊達人。著有《飛呀!科學小飛俠》與《哲生的童年回憶》,現為哲生原力數位創意總監。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