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臺北市萬華區的西藏路,原本是一條大水溝嗎?甚至在1960年代因為附近工廠排入廢水,而被戲稱為「黑龍江」。
西藏路的前身,是一條寬約25公尺,深達15公尺的圳溝,水往西流,匯入新店溪,構成下崁庄與加蚋仔庄的天然庄界,南北往來必須依賴渡船通過此圳溝。
早在17世紀荷蘭人所繪的臺北古地圖裡,雷里社與了阿社間有一條新店溪支流,對照位置,學者推測應該就是日治時期所稱的「赤河」(或稱赤江)。
戰後,這條赤河被整濬為特三號排水溝,寬約4公尺,深約1公尺;水流清澈,水裡可見魚蝦,是人們戲水、撈蝦甚至泛舟的遊樂場所。
西藏路全線在1958年的特三號排水溝模樣。
特三號排水溝旁,靠近萬華車站一帶,有一群來自鹿港的移民聚落,俗稱「無尾港仔」或「下港仔」,意指圳溝尾,住在這裡的居民彼此情誼深厚,就像是一家人。
在淡水河堤防尚未興築前,每逢颱風來襲,海水常會由河口倒灌至這條大排水溝,為附近住家帶來許多大魚加菜。
1960年代之後,「無尾港仔」的居民激增,特三號排水溝的兩側蓋滿了木板陋屋;排水溝以北的工商業日漸發達,遍設工廠並往溝裡排放廢水,加上市內垃圾也往這裡傾倒,結果造成溝道阻塞、發臭,路過者莫不掩鼻摒息,於是當地居民便戲稱這條流著黑水的大排水溝是「黑龍江」。
1973年的西藏路全線,當時道路中央的排水溝尚未加蓋。
1963年,特三號排水溝以南的「南機場」,興建了臺北市首批的五層樓國宅群。
1969年,升格為院轄市的臺北市為了改善市容與交通,開闢特三號排水溝兩側的溝側道路,並以中國大陸的西藏地方為之命名為「西藏路」,而成為臺北市雙園地區的第一條橫貫道路。
1973年,臺北市政府實施「萬大計畫」,將特三號排水溝的溝側道路拓寬,並於溝渠兩岸興築空心磚柵欄,還在路邊闢建公園,讓西藏路整個煥然一新。
2017年拍攝的西藏路全線空照。
1976年至1979年,市府將西藏路由汀州路往西至環河南路,分段為特三號排水溝加蓋,於是,西藏路變成了一條寬達30公尺的大道,不僅是雙園地區的東西向主幹道,也讓雙園地區來往新店溪對岸的板橋與中和之交通更加便捷,更令雙園地區南北連成一氣,開啟了當地的繁榮發展期。
進入1980年代,交通繁忙的西藏路吸引了汽車修護廠、洗車業及相關精品產業聚集,而學校多,更是西藏路另一特色;西藏路上由西至東有大理女中(今大理高中)、華江女中(今華江高中)、雙園國小、南海實驗幼稚園、萬華國中、忠義國小,此外還有一所位在巷內、鄰近青年公園的新和國小。
西藏路(西園路與萬大路間)一帶地景之今昔對照(1958、1973、201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