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加速推進的旅途,得從2月初開始說起。
為了防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緊急在2月初宣布延後開學,「我們也跟家長一樣看新聞才知道!校長群組就開始叮叮叮一直響!」意識到事態嚴峻,林祝里請校長們等兩小時,迅速開會後,馬上公布因應計畫。
圖/學生在教室使用線上教學平台。基隆市教育處提供
照現行防疫措施,有一間學校只要發現一名學生染病,就得停課兩週;若有第二位,又要再延。在全台開學已延後兩週的情況下,大家都不會有暑假可放。基隆市此次線上教學的全面演練,就是為避免疫情過去「補課補不完」。
林祝里坦言,這個疫情是危機也是轉機,也希望透過這次實戰機會,全面提升基隆市師生的數位學習能力。基隆市先前就有推動「智慧教育設備三部曲」:每個班上都有可直播設備、學校網路頻寬足夠、每校均有創客教室。
開學第一天,基隆市長林右昌線上直播對每位學生進行防疫宣導,剛好測試先前建置的「智慧教育設備三部曲」是否合格,林祝里分享,「真的是壓力測試!全市學生教師都上線,最高峰達2萬7926人,都快到臨界點了。」
圖/開學第一天,基隆市長林右昌實施的全市防疫宣導。基隆市教育處提供
透過全面演練線上教學,林祝里聽到不少老師抗拒的聲音,諸如「沒有載具、學生不會、設備不夠,或是學生家裡沒有網路。」
不少現實問題都可以克服,但最難的關卡是教師們的「不習慣」。林祝里說,因為這次疫情,讓許多老師們不得不熟悉這些線上教學的方法,「不然以後大家補課都補得很辛苦。」
為了幫老師們上手,基隆教育處分階段規劃教師研習,3月底之前每個班級都要一個老師來,而4月15日之前所有主科老師要參加完,4月底之前所有藝能科(體育、音樂等)老師都要做完。透過在校演練,在資訊組長跟設備環境充沛的情況下,迅速上手。迄今舉辦了11場、共700人次參與,場場爆滿。
事實上,這些研習不只是教工具、平台如何操作,而是結合教師們的使用情境,針對不同科別的特性來教。林祝里強調,「比如你是國文老師,國文課的時候,線上即時教學可以怎麼用,還有線上的資源要怎麼用。」
說到數位教育,就不能不擔憂地處偏鄉的家庭和經濟弱勢的孩子要怎麼辦?
基隆市的學生數約2.3萬人,大約一成的家裡既無平板、也沒有網路。能掌握這些關鍵數字,其實是基隆市教育處在延後開學那兩週,要求各級學校幫忙調查學生家中的情況。
透過教育部代表各縣市跟各大電信業者談判,可免費提供平板跟網路給弱勢學生,也會有特別開給學校因應線上教學的短期方案。特別的是,儘管器材跟網路可以直接都由業者提供,但考量學生上網安全,將採WIFI機配合平板的方式,這樣學生一方面不會跑離家中,二方面也可透過WIFI上安全鎖,林祝里說,「家長沒要求,但這塊我們都想到了。」
而趁這波疫情,林祝里也看向未來的趨勢。作為衡量各國學生程度的重要指標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劃,是由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所共同制定的評量,未來將朝向「E-PISA」,強調線上合作解決問題。
圖/學生在家使用線上教學。基隆市教育處提供
這套測驗希望透過線上小組的方式,來解決現實中會碰到的問題,「譬如說五個人開著一輛車,已經在沙漠中開到一半,口袋僅有一些錢,該怎麼規畫最有效率的旅遊路線?」林祝里解釋,線上教學不只是因應疫情,更希望學生能自主學習、線上合作解決問題,為跨國超越時空的學習做準備。
林祝里不只要求老師演練線上教育的風潮,基隆市教育處也以身作則,而這一變,徹底改變基隆市教育處過往開會的習慣。
從3月6日開始,教育處每天上午8點半的輿情報告就改為視訊,林祝里發現這樣非常方便,「早上8點到學校視察,靠近8點30分時,我跟校長說,你能不能借我一間空教室開視訊會議?開完就接著訪視完學校,再直接去議會,就不用一早先進辦公室。」
圖/學生在校使用線上教學平台。基隆市教育處提供
而4月9日開始,每週開一次的處務會議,時間約需兩小時,也改為線上視訊開會。以前傳統的開會方式,全部的人在同一時間必須花半小時趕回來教育處,可是現在不用了。
試辦順利,自4月21日開始,所有教育處跟學校的會議都改成線上。林祝里說,「即使疫情過了,我也想繼續用這方式。因為這很省交通時間,」希望未來老師也可以感受到科技的好處,願意長期改變。
儘管新冠肺炎挑戰嚴峻,造成世界性的衰退跟恐慌,卻也刺激許多產業大步跨向數位化。未來我們還會看見什麼新的線上教育型態?或許你可以在基隆找到答案。
圖/基隆教育處長林祝里。
林祝里 經歷:曾任國教署國中小組科長、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實驗組主任,現任基隆市教育處長。曾獲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未來教育臺灣100」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