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帶點涼意的春日午後,離開捷運士林站短短十分鐘車程,在至善路的一處小山坡下車,沿著階梯往上,沿途盡是展露年代感的老家具和洋溢南洋風情的藝術品,一處彷如農業溫室和民宅交錯的奇異空間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拜訪的「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抵達後,午後的陽光跟著突破雲層,讓周遭環境都暖了起來。
自然洋行的創辦人是40出頭的建築師曾志偉,自從2014年獲得ADA新銳建築獎,他的名字開始大量在建築界曝光,而且終於不再跟同名的香港資深影星搞混。
不久前,曾志偉又在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徵選活動大放異彩,和策展伙伴「草字頭國際」一起以《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劃》(Primitive Migration from/to Taiwan)脫穎而出,即將代表台灣前往義大利參與2020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圖/這天拜訪的「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呈現一個彷如農業溫室、與周遭地景交融的多層次空間。(圖片提供:自然洋行)
曾志偉究竟何許人也?他想對世界說出哪些來自台灣的建築想法?
說起話來輕聲細語、經常若有所思的曾志偉,來訪這天素雅白襯衫和黑長褲的裝扮,感覺比較像住在山上的修行者;而非言談間充滿設計語彙的建築名家。
過去採訪的建築師,不是頂著名校學歷、就是有出國深造、或在知名事務所歷練,才回國大展身手。不過,曾志偉完全不是這種背景,他沒什麼光鮮頭銜,創業前期可說是沒沒無聞,直到近年才展露鋒芒,職涯路程倒吃甘蔗。
這,和他與眾不同的學習歷程,以及受南洋自然文化啟發的心靈有關。
身為家中長子的他,從小就被父親送到離台超過2000公里的南太平洋群島帛琉,打算當成赴美求學的跳板。沒想到後來帛琉宣布獨立、脫離美國治理,在那生活5年多的曾志偉,只好返台、重新銜接中學教育。
剛回來除了得設法跟上課業,曾志偉也不適應都會的生活節奏,一有空就往山上跑,不久認識了原住民藝術家「撒古流」,為他成堆的文史收藏和原住民藝術品深深著迷,常到屏東申請甲種入山證到三地門部落,「家人也不知道我去哪?只看我動不動就搬一堆石頭回來,」他苦笑。
圖/曾志偉的作品經常散發出一種對於自然山林的原始呼喚。
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曾志偉曾到另一個南洋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待了幾個月,後來又愛上峇里島小鎮烏布(Ubud),每年都會去放空、滋養靈感。他發現,那裡不但有很多藝術家和建築師,更有充滿靈性的自然信仰和原始文明,而且當地人蓋房子不能高過椰子樹,還需徵求左鄰右舍的同意,對環境非常尊重。
最近因新冠疫情影響,連遠在歐洲的義大利也災情慘重,使得原訂五月底啟動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延至八月底,半年展期也縮短成三個月,讓相關單位陣腳大亂。
本來現在該在歐洲實地演練的自然洋行,當然也不例外,不少員工這陣子都倍感焦慮,從公關業轉戰過來一起工作的谷宛儒卻發現,曾志偉還是相當淡定、一副「佛系」樣。
因為,比這更慘烈的狀況,他都經歷過了。
從小就愛畫圖的曾志偉,大學選志願時想填藝術類科系,但在家人反對下,只好改填建築,他坦承,「當時根本不清楚建築在做什麼,只知道可以畫畫,」退伍後,他到陳耀東建築師的「大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磨練,本想存錢出國念書,也申請到英國AA建築聯盟學院,結果一直未能成行,還在30歲那年大膽創業,人生計畫不斷改寫。
圖/2013年落成的大溪老茶廠,讓曾志偉的名號開始在建築界傳開。(圖片提供:自然洋行)
有趣的是,曾志偉的創業念頭,竟來自一場西班牙旅行。那年,他跟朋友一起到西班牙朝聖大師高第的作品,在那認識許多同業。
❝「看到西班牙建築師每天都喝(酒)到好晚,蓋出來的作品還是那麼棒,就覺得自己應該也能辦到,」曾志偉當時天真地想。❞
沒想到,初出茅蘆就碰上重挫景氣的SARS,工作室根本無案可接。他曾去路邊發傳單,結果只接到一通電話,「還是打錯號碼的!」半年後,創業伙伴選擇轉行,剩他一人苦撐。整個創業前10年,自然洋行一直在掙扎求生、屢屢面臨斷炊,幸好總有貴人即時伸出援手,才勉強撐下去。「雖然苦,但心裡就是有點不甘願!」曾志偉回想。
直到2013年完工、一路獲獎連連的「大溪老茶廠」,總算讓曾志偉被外界看見,幫事務所逐漸步上軌道。但不變的是,再多業主慕名而來,曾志偉仍維持一貫隨遇而安的自在步調,只想在每個場域做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設計。自然洋行行銷公關總監楊佩璇妙喻,「所以要來合作的業主,也要很有覺悟。」
說起來,曾志偉的作品不太容易被歸類,他既無張牙舞爪的設計手法,也未刻意臨摹哪派大師風格,唯一共通點是,這些建築都很「輕柔」,跟周遭地景生態呈現「和諧」共存的狀態,而且散發一種靜謐的神秘感,當人漫步其中,不由得心就靜下來、步調跟著慢下來。
圖/2018年落成的「勤美學—森大」,被譽為台灣森林美學的最新代表作。(圖片提供:自然洋行)
例如,即將前往威尼斯的五件作品之一,位於苗栗香格里拉樂園南側、被譽為森林美學新代表的「勤美學—森大」(The Forest BIG),就是善用遊樂園老舊水族館、和輕鋼架搭成的飄逸空間,並以不搶目光的灰色網布包覆成近300米的拱圈長廊,減少在森林裡出現建築的違和感。
另一個位於峇里島的「天然修道院」,則是在山洞旁建造一座低調的黑色神廟,透過輕柔的材質和微微露光的建築,展現當地人的虔誠信仰,還有對於自然的敬畏。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阮慶岳評論,曾志偉作品不但具備詩意的輕盈風格,也會思考如何結合在地的自然材料,跟2002年的普立茲克獎得主、澳洲建築師Glenn Murcutt,有著接近的「輕觸大地」(Touch the earth lightly)態度。
事實上,曾志偉並未因爭取威尼斯雙年展的任務,刻意展現屬於台灣的建築主張,而是將過去幾件作品收攏,算是對自家建築理念的回顧和整理。國美館館長林志明觀察,這次《台灣郊遊》策展內容,不僅超越以往對威尼斯建築展臺灣館的想像,更是種對於未來生活方式的提議,巧妙呼應了本屆策展人、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與規劃學院院長Hashim Sarkis丟出的主題:「我們如何一起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
另一位負責評選台灣館的評審、交通大學建築系教授曾成德也指出,曾志偉的作品代表台灣歷經高密度開發和急速人口成長後,所呈現的一種對於原始和空白的渴望。當高房價和高空屋率並存、年輕人放棄買房、反而愈來愈喜愛老建築,表示新世代不再只把建築視為個人財產,對空間的想法已經完全不同。
❝「物質階段過去後,情感面的東西就會慢慢形成!」曾志偉反思。❞
如何在步調緊湊的城市叢林,尋得一處擁有自然和安靜的思考空間?已經過度開發、空間密度逼人的台灣,又該如何描繪未來的城鄉願景?這些,就得靠曾志偉這種充滿想像力的建築師了
圖/歷經高度開發的過程後,台灣新世代提出的建築主張,反映出人們對於自然和空白的渴望。
【曾志偉小檔案】
★出生:1973年 ★學歷: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 ★現職:自然洋行設計總監
★經歷:大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實踐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代表作品:日月老茶廠、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大溪老茶廠、Home 2025家計畫-山洞、忠泰願景館Jut vision Gallery、勤美學森大
★獲獎:2014年ADA新興建築師特別獎、2015年遠東建築老屋改造首獎、2016第四屆中國建築傳媒獎青年探索獎、CAMA中國建築媒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