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的本質,是重新思考與看待人類與資源之間的關係。幾百年來,人類一直採取「線性經濟」模式,先從自然環境中取得資源、加以製造並販售、被消費者擁有及使用後,便將這些資源視做垃圾而丟棄,進而衍生出許多生態災難。
最好的例子,就是看似廉價、卻被廣泛地應用在各層面的「塑膠」,起先立意良善的發明,可惜在人類錯誤的使用思維下,造成環境與資源的龐大負擔。
去年底在高雄舉辦的「2019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便邀請到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資源委員會共同主席 Janez Potočnik前來分享,提到現今全球面臨到的幾個重大挑戰,「塑膠瓶」便是其中之一。
圖/去年來台演講的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資源委員會共同主席 Janez Potočnik。(圖片來源:循環台灣基金會)
本文節錄他演講裡的一段話:「A million of plastic bottles are bought every minute , 9% of plastic recycled, 12% incinerated, 79% landfills or environment.」(平均每一分鐘,就有100萬個塑膠瓶子被賣出,但這些塑料只有9%被回收,12%遭焚化,79%被棄置在環境中。)
亦即,原本可重複利用的塑料資源,竟然超過9成都被當成垃圾處理。
深究其原因,城市中常見的瓶裝水銷售型態路,最大賣點就是要讓人覺得「隨手可得」,不僅把商品從大老遠送至貨架上,運輸過程製造許多碳排放,鋪貨據點還要非常綿密,才能刺激購買。結果,消費者從使用到丟棄瓶裝水的時間,通常不超過一個小時。揮之即來、棄之則去!
圖/澳洲組織go2zone在各城市推廣免費取水站。(圖片取自go2zone臉書))
對此,世界各地的不同單位都曾嘗試改善這問題,有人設法提高瓶罐回收率(如附帶回收費用),或提供可循環使用的服務方案(如容器租借),也有團隊專攻如何從源頭減少生產塑膠瓶。
不過,若以循環經濟的「使用代替擁有」主張思考,如果人們只是單純想「喝水」,是否可以不必購買(或擁有)瓶裝水,就讓他們達到目的(喝到水)呢?事實上,上述問題的答案,相信很多人早就知道,隨身攜帶或自備水壺不就得了,當我們還是浪漫天真的小學生時,不都是那樣在做嗎?
然而,目前缺少的是,如何讓人們快速知道身邊哪裡有水可喝,而且距離不能太遠。運用利用現今科技或消費者習慣的方式,透過APP行動軟體或便利的網路工具,快速提供使用者周邊的免費飲水點資訊,在他們打算到商店購買瓶裝水之前,提出全新的喝水選擇。
別以為這是異想天開,真的有人做到了。如來自英國的Refill,便串聯各地店家讓人們免費取水,香港的撲水,則結合環境教育共同推廣,美國的Tap更打造智慧飲水機,澳洲的go2zone還結合了企業社會責任(CSR),擴大整體行動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益價值。
圖/CircuPlus循環經濟創業生態系社群發起的「奉茶行動 Water refill map」。(圖片提供:黃暐程)
目光轉回台灣,據統計,全台每年瓶裝水銷量接近10億瓶,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9.3萬噸。於是來自CircuPlus循環經濟創業生態系社群的團隊,決定發起一場「奉茶行動 Water refill map」,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透過遊戲化設計的APP,以簡單三招推動飲水共享:
一、「1指」找水好方便:透過APP快速找到鄰近的奉茶站;
二、「1鍵」共享奉茶站:不論個人或店家,都能新增免費飲水機,讓大家有水喝;
三、「1%」減量大挑戰:透過任務闖關挑戰,揪朋友一起做好事,獲取永續點數。
事實上,奉茶代表台灣人傳統的好客精神,也是本土人情味的象徵,只是隨著時代變遷和商業通路隨處可見的瓶裝水,逐漸取代這項傳統文化。
奉茶行動的Android版本於今年初上架,iOS也將開放,目前APP地圖上已標示出3100處免費奉茶站,歡迎大家立即下載、使用,用最循環經濟的帥氣方式在城市中解渴,同時為塑膠垃圾危機貢獻一己之力。
「奉茶行動」將於2/22(六)~6/14(日)期間,在松山文創園區的台灣設計館05展區,響應「下十年 ,循環設計展|Disaster or Design 逆轉地球超載日」同步展出,提供城市生活裡的循環經濟解決方案。
圖/圖片提供:黃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