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來臨時,你住的城市準備好了嗎?

「氣候緊急狀態」成年度熱門字!人擠人的城市該怎麼辦?

「氣候緊急狀態」成年度熱門字!人擠人的城市該怎麼辦?
作者:高宜凡
日期:2019-12-18

近年逐漸加劇的氣候災難,提醒人類不可輕忽大自然的反撲。《時代雜誌》日前公布的2019年度風雲人物,由引發一連串「氣候罷課」運動的瑞典少女GretaThunberg奪下,剛出爐的《牛津詞典》年度熱門詞彙,則是引用次數暴增的climate emergency(氣候緊急狀態)!顯現2019年最熱門話題正是──氣候變遷!事實上,下個跟氣候應變行動有關的關鍵字,極可能是地位重要、人口最密集、受創也最重的「城市」,這些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該如何扭轉氣候變遷帶來的危機呢?

你知道剛出爐的《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 2019年度詞彙是什麼嗎?

答案是「climate emergency」(氣候緊急狀態)!跟它競爭的還有climate action(氣候行動)、climate denial(否認氣候變遷)、eco-anxiety(生態焦慮)、extinction(滅絕)跟flight shame(飛行羞辱)等,幾乎都是跟氣候變遷和生態危機有關的熱門詞彙。

簡言之,因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氣候災難早已兵臨城下,可惜剛在西班牙馬德里落幕的第25次聯合國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簡稱COP25),又在缺乏集體共識和政治魄力的一片失望中落幕,暗示人類又荒廢了一年寶貴的搶救時間。

殊不知,僅占全球2%表面積、卻集中過半人口數、每年排放7成以上溫室氣體的城市地區,正是面對氣候危機的首當其衝之地。根據瑞士再保公司(Swiss Re)估算,2018年因天災和人為災難引起的經濟損失高達1650億美元(逾5兆台幣),這些大多都跟氣候變遷有關、而且發生在你我居住的城市。

「氣候緊急狀態」成年度熱門字!人擠人的城市該怎麼辦?_img_1不少人口過度稠密、基礎建設又脆弱的亞洲城市,未來都將直接面臨氣候災變的挑戰。


氣候災難來襲,城市就在最前線!

不久前,位於紐澤西州的Climate Central科學組織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到了2050年,海平面上升的影響程度將是之前估計的3倍,屆時將有3億人必須在低於海平面的陸地掙扎求生,許多重要的沿海城市恐不復存在。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光是中國、印度、孟加拉、越南、印尼、泰國六個亞洲國家,就有超過兩億人受威脅。以越南為例,預計有超過2000萬、近1/4人口生活在快被淹沒的土地上。另一鄰國泰國受波及人口也破千萬,瀕海的首都曼谷更是岌岌可危。而近來拋出「遷都說」引發各界關注的印尼大城雅加達,更會在本世紀中慘遭淹沒。

身為世界經濟兩大火車頭的中國和印度也無法倖免。估計有9300萬位中國民眾面臨海平面上升威脅,估算值是以往研究(2900萬人)的三倍以上。身為最大經濟重鎮和貿易中心的上海跟江蘇省、首都北京和北方大港天津、珠三角一帶的香港和澳門,都是必須防範的中國城市群。印度狀況也好不到哪去,不但預計有3600萬人受威脅,位於東方要塞、本就容易發生洪水和暴雨的加爾各答,被認為將是重災區。

「氣候緊急狀態」成年度熱門字!人擠人的城市該怎麼辦?_img_2從各式各樣的天災、能源衝擊、交通管制到空污治理,氣候變遷引發的連串災難不斷發生在各國城市。


大國如此,地少人稀的島嶼國家更慘。如位於太平洋、國土只有181平方公里(相當於苗栗縣)的馬紹爾群島,以後恐怕有3/4的國民,都得住在低於漲潮線的地方。另一處位於南亞的度假勝地馬爾地夫,受害人口也多達1/3。別以為災害只發生在洪水來臨後,在那之前,這些人民就得承受基礎設施(如道路、房屋、橋樑)毀壞、鹽水大量入侵(代表可飲用的淡水不足)及頻繁發生的大小水患。

「各國必須快做好準備,」「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的專家警告:「氣候危機真的要來了,它引起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先例!」

別以為只有窮國才要注意,包括2005年遭遇卡崔娜(Katrina)風災的南方大港紐奧良、2017年被哈維(Harvey)颶風重創的德州大城休士頓、美東度假勝地維吉尼亞海灘、以宜人氣候聞名的退休勝地邁阿密,都是被專家點名即將受害的美國城市。

「氣候緊急狀態」成年度熱門字!人擠人的城市該怎麼辦?_img_3無論貧富差距和所得水準,各國城市同樣都得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


減災之外,氣候行動更是商機!

為提升城市的危機意識,英國「碳揭露計畫組織」(CDP)剛發佈《Cities at risk: dealing with the pressures of climate change》報告,發現受測的620個城市裡,高達85%認為自己的確面臨氣候風險,五項最主要的氣候災害分別是:洪水、熱浪、暴雨、極端高溫、乾旱

對此,不少城市都開始展開行動,比方已有167個城市加強洪水監測、126個城市規劃災害應變計畫、106個城市提高社區參與措施、99個城市增加綠地和植樹比率,可說是目前較熱門的城市氣候行動。

至於城市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面臨最大威脅的依序是:公共衛生、住宅、供水、運輸、環境。當這些基礎建設必須為極端氣候做出升級或調整,即代表無窮的綠色商機。

由50個國際組織組成的「城市轉型聯盟」(Coalition for Urban Transitions),就在 《Climate Emergency, Urban Opportunity》報告中強調,除了減少災害和損失,城市還能透過建築、照明、運輸(電動車)、能源、廢棄物管理等各種氣候行動,產生每年24兆美元的龐大商機,同時創造8700萬個就業機會,可謂一舉數得。

「氣候緊急狀態」成年度熱門字!人擠人的城市該怎麼辦?_img_4最易受氣候風險衝擊的城市基礎建設分別是:公衛、住宅、供水、運輸等。(資料來源:英國CDP)


事實上,不少領先城市早已磨刀霍霍。集結全球94個大城市的C40聯盟,就有30個會員城市可在2020年前跨越溫室氣體排放高峰,此後將持續穩定下降,成為城市減碳競賽的領先群。

比方,以風車和單車聞名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城市排放量已比1990年水準大減超過6成,並挑戰在2025年成為全球第一個「碳中和」城市。不遠處的鄰居、挪威首都奧斯陸,也打算以電動車倍增、改善大眾運輸、強化廢棄物管理等手段,實現2030年減碳95%的目標。而齊聚科技新貴、當前有近8成電力都產自再生能源的美西大城舊金山,更喊出了2030年100%綠能的願景。

誠如英國知名經濟學家、2006年發表《史登報告》(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的史登博士(Sir Nicholas Stern)所說:「緊湊又互相連結,不僅讓城市更具魅力,由城市引發的創新,更有機會引領全球氣候行動!」

的確,站在氣候戰場最前線的城市,也掌握了解決氣候危機的重要關鍵。

「氣候緊急狀態」成年度熱門字!人擠人的城市該怎麼辦?_img_5不時遭遇極端氣候的台灣城市,是否已經展開必要的氣候因應行動? (攝影:陳心慈)


關鍵字:永續環境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莫拉克風災十年省思,你該知道的八件事!
威尼斯又成「水都」,義大利人對極端氣候真的怕了!
告別雅加達,印尼為何非做不可?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