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位挪威議員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的16歲少女葛雷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2018年從一個人拿著標語靜坐在瑞典國會外開始,不但喚起年輕一輩對氣候變遷的危機感,爾後更掀起席捲全球的「氣候罷課運動」(School strike for climate),帶動青年世代齊力抗議各國政府對氣候變遷的不作為。
最近,桑伯格更大膽地和15名青年聯合控告五國違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這是為了什麼?跟氣候變遷又有何關係?
過去一年,被《時代》雜誌評為2018年最具影響力青少年領袖的桑伯格,先後應邀到COP24氣候會議(波蘭)、TED大會(瑞典)、世界經濟論壇(瑞士)、歐盟議會、英國眾議院、法國上議院等重要場合,以堅定的眼神和語氣,對大人們說出年輕人的想法與不滿。
青年世代近來陸續在各大城市發起遊行和罷課運動,催促政府提出更積極的氣候應對策略。 (圖/達志影像提供)
如九月底,她搭乘太陽能發電船橫越大西洋,出席紐約的「氣候行動高峰會」(UN Climate Summit),並在會場疾言厲色地指責各國領袖,偷走了她的夢想與童年,重複四次的「你們好大的膽子」(How dare you are),儼然成為網路上的發燒語。
會後,桑伯格與15名年齡介於8~17歲、來自12個國家的青年,聯合控告五國政府,罪名是違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因疏於應對氣候變遷,侵害了兒童與青少年的人權與未來發展。
走筆至此,大家想必很好奇,她們告的是哪五國?
有人猜,絕對不出: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等排放大戶,要不就是人均排放居高不下的中東產油國。結果以上皆非,她要告的竟然是:法國、德國、巴西、阿根廷、土耳其。
消息一出,引發譁然!
2015年在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促成《巴黎協定》的法國,減碳表現其實不算差。 (攝影:賴永祥)
檢視上述五國排放狀況,以2018年資料為準,除了高居全球第六名的德國,巴西(第13)、土耳其(第15)、法國(第18)的排名都不高,阿根廷甚至不在前20名。喊出2022年廢核口號的德國,更有四成電力產自再生能源,一向被視為綠能推動標竿。而排放量僅占全球1%的法國,減碳表現在先進國家中也算優等生。
因此,外界都不解,桑伯格的盤算跟依據到底是什麼?
先來了解1989年通過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這條公約的用意是保障兒童在工作、教育、健康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基本權利,使兒童人權成為國際規範。當時全世界除了美國,幾乎都有批准。
不過,聯合國又在2014年增加一項「選擇性的附加協議書」,授權兒童在認為自身權利遭受侵犯時,可以向聯合國委員會投訴。而該協議目前只獲得44國(美、中、印度等國均無)批准,所以這次桑伯格要告的對象,就是有批准上述協議的國家。
桑伯格的律師團隊解釋,德、法等國雖然近年積極緩解氣候變遷,但因歷史排放量(較早工業化)的責任問題,必須比其他國家做出更多貢獻。不過,也有人質疑,既然要溯及既往,為何扮演工業革命火車頭的英國沒被告呢?
不難想見,桑伯格此舉引起不少討論、甚至反彈。以筆者旅居的巴黎為例,今年七月上議院有意邀她前來時,法國內部便有正反兩種聲音,部分單位還放話抵制她的活動,共和黨主席競選人Guillaume Larrive就曾陶侃:「要聰明應對氣候變遷,我們需要的不是末日預言師;而是科學上的進步與政治勇氣!」
鋒頭太健的瑞典少女桑伯格,逐漸成為反動派和氣候懷疑論者的抨擊目標。 (圖/達志影像提供)
尤其對上任以來力挺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的總統馬克宏,更是情何以堪。
過去兩年,馬克宏不但致力推動能源轉型、調增燃料稅、招聘氣候專家,也在聯合國氣候會議上積極表現,還喊出「讓地球再次偉大」(Make our planet great again)口號,跟質疑氣候變遷的美國總統川普相抗衡。沒想到他一系列改革,不但引起延燒好幾個月的「黃背心運動」,這次還成了青年團體的被告人,落得兩面不討好。
事實上,桑伯格提的訴訟並非國際司法程序,而是將控訴遞交給聯合國調查侵權行為的委員會,即便成立,也只會向被告國家提出建議,防止侵害行為繼續發生。因此,這番行動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制裁。
或許,這件事的真正意義在於,當青年們的意識覺醒了,主管當局若再輕忽氣候變遷,以後不只要面對遊行、抗議、罷課等社會運動,未來的主人翁還會把你一狀告上聯合國!
氣候變遷和環境危機已是年輕族群最重視的議題之一,執政當局和相關單位莫再輕忽了事。 (攝影:賴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