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老化已經不是新聞了,但你知道嗎?我們住的房子也在面臨老化危機!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全台屋齡50年以上的老屋,已經高達69.5萬戶,屋齡超過30年的更多達410萬戶,等於全台接近半數的房子,都已經上了歲數。
然而,自1998年《都市更新條例》實施以來,台灣都更走了20年,始終追不上房子變老、變危的速度。
對此,內政部在2017年5月公告《危老條例》,被外界視為專為老舊、危險住宅而開的「都更高速公路」,不僅取消最小基地面積限制、容積獎勵明確、且要求75天內得審核完成。不過,10%的時程容積獎勵只到明年5月,眼看著截止期限就要來臨,這輛末班車救得了多少垂垂老矣的房子?
看完全國狀態,接著來關心各地狀況。出乎意料的是,被鄉民稱為「天龍國」的台北市,竟然是建築危老情況最糟的地方。
台北市建商公會調查,使用執照「50+」的危老建築,在台北市便有近2.5萬棟,也就是說,再過半年,台北市將有超過3萬棟、逾10萬戶、約25萬位市民,暴露在「危老」的居住風險下。
即便將標準降到屋齡30年以上,首善之區台北市也有68%的超高比率,遠超過全國平均值(47%)一大截。數量最多的,則是新北市的70萬戶。等於全國最精華地段的兩大都會,都是危老建築的重災區。
無怪乎英國保險組織Lloyd's針對各大城市可能面對的地震、水患等災損風險調查,台北市的災損風險便高達128.1億美元(約台幣3843億元),在全球僅次於東京、紐約、馬尼拉三個城市。
全台22縣市裡頭,新北市長侯友宜算是最積極推動危老改建的地方首長之一。
去年底上任後,他先祭出「都更三箭」政策,再強勢將海砂屋斷水斷電,更進一步成立跨局處的都更推動辦公室。截至7月12日,新北市已在22個行政區辦了211場說明會,出席人數近8900人,以永和、中和及三重最為踴躍,至今通過全台縣市最多的56件。
台北市是另一個態度積極的縣市。截至7月18日共通過50件。緊追在後的,則是台中市的37件,值得警惕的是,至今仍有五個縣市(新竹縣、苗栗縣、嘉義縣、屏東縣、連江縣)核准件數掛零,腳步明顯落後。
特別的是,台北市還獨創了「危老重建推動師」制度,並在全市廣設危老推動工作站,迄今突破103站。去年6月,台北市公告「危老重建推動師」制度,委託14家民間培訓機構開班,希望訓練一批專業人才,在民眾、政府、建商之間居中協調。原本預定培訓800人,今年7月已達8902位,是原訂目標的十倍,學員背景以房仲、地政士、律師和建築師等相關領域居多。
主管都更政策的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提醒,以台灣房屋老化的速度來算,再過十年,超過30歲的老屋將突破600萬戶,屆時將占台灣房屋總數逾七成。搶救老屋的時間,已經愈來愈少。
另一挑戰則是,目前因政策鼓勵而興起的危老改建熱潮,關注重點仍在建築本體,但對於巷弄狹窄、周邊社區規劃、乃至於整體都市的未來走向,仍無法施上力。講白一點,搶救危老建築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我們的城市跟著一起進化、蛻變,才是每位市民更該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