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界對整合醫療與照顧的「長照一條龍」三個字朗朗上口,台中的托育政策借用此名詞,從2015年8月開始將0~2歲的托育補助,延伸到6歲學齡前。
「托育一條龍」口號響亮,台中市社會局長呂建德談起這項「社會投資」理念,滿是驕傲,甚至建議腦袋有些「孔固力」(台語,意指僵化)的衛福部,不要再頭大了,應該慎重考慮台中模式在全國實施!
究竟托育一條龍哪裡好?
台中社會局統計,2015年8月前,台中0~2歲的送托率,跟其他縣市差不多,約16%,出生嬰兒大多由媽媽或家人照顧。托育一條龍實施兩年後,送托率已增至18.03%。
5歲讀大班,全國免學費,原就是中央政策。台中「托育一條龍」將幼兒園的免學費補助,全面向下延伸至4歲、3歲和2歲三個年齡層,補助抽不到公立幼兒園而就讀私幼的家庭,每年3萬元學費。
此外,也加碼補助0~2歲的托育金額,只要雙薪父母將嬰兒送托至合作的居家保母或私立托嬰中心,除了中央每月補助3000元,台中再加碼3000元,減輕父母負擔。
為了說服托嬰業者和保母加入協力托育聯盟,社會局請來彭婉如基金會董事長劉毓秀和業者多次溝通,最後訂出週一到週五,每天托育8~10小時,一個月1萬3000元,並約定兩年內不得任意漲價。扣除政府的補助,一般家庭僅需自付7000元。
儘管不少業者認為,這樣的托育定價太低,如此一來,長期偏低的教保員薪資更加薪無望(約在2萬5000元~2萬8000元),政府不該介入自由市場,要求業者凍漲。
但呂建德表示,從過去經驗發現,每次只要政府補助多少,業者就漲多少,補助最後都進了業者口袋。政府若不介入,托育市場就像脫韁野馬,台中市透過價格管控,讓托育成為「管制型」市場。
「保母資源一直都有,只是不平價,」呂建德說,根據調查,台中父母的育兒支出平均在1萬1100元~1萬5000元間,1萬3000元是可接受的合理價格。
呂建德認為,相較於新北市、台北市,政府自己投資公托中心,從找場地、委外承辦的經費,估計一間成本至少數百萬元,但照顧量有限,還是需要抽籤決定,無法滿足家長找不到、看不到、用不到的困境。
台中市居家保母類似「家庭即工廠」,政府負責找到品質合格、價格平實的保母人力,讓家長找得到、用得起。靠著積極掌控托嬰市場價格,台中的托育市場隨之成長。社會局統計,兩年來,與市府合作的協力托嬰中心家數從99家增至131家,托育人員從539人增至836人;協力保母則從5807位增至8405人。
不過由於免學費向下延伸,托育金額又加碼,估計這項社福政策預算第一年多出20億元(托育5億,私幼15億)、第二年增至23億元,讓台中市的預算節節攀高,市議員對台中的舉債額度破表深感不滿。
「托育一條龍」效應發酵後,也出現兩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鄰近台中的苗栗、彰化、南投等縣市民眾似乎出現「福利移動」現象。內政部統計,2017年6月底前,台中人口數有277萬6500多人,比高雄只少了1444人。
8月2日,台中市長林佳龍在捷運綠線招商說明會上宣布,7月底台中市人口已達277萬8182人,比高雄多309人,正式成為第二大城。
托育一條龍的受惠人數愈來愈多後,也有在鄰近縣市工作的台中市民開始吵,明明設籍台中,只是保母不在台中,為什麼沒有補助?帶孫的阿公阿嬤也忿忿不平,為何沒有補助?也有家長反映,小孩是給阿姨等親人帶,也需付費給親人,卻不能領補助,太不公平了。
對於工作在鄰近縣市的市民,社會局放寬條件,只要小朋友設籍台中,但送托至鄰近三縣市的協力托嬰中心,而且要距離家長工作地點10公里以內,也可得到補助。幸而目前送托至外縣市的只有20人。
但阿嬤等親人自己帶的資格,仍然無法鬆綁。社會局認為,托育一條龍是為了協助托育產業發展,親屬保母若有保母證照,又能多帶一個三等親之外的嬰兒,即可視為正式的托育人員,領取補助。
在只發錢、政府什麼都不做,及政府投資公托,速度太慢的兩端間,台中開創「綁托育服務才能有補助」的第三條路。只是福利支出破表,讓財政可能更困窘、加上沒有排富等,是否能走的長久,可持續觀察。
(圖/台中市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