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農村典範3〉浙江玉環內馬道村

空間改造、再現傳統手藝 馬道水街找回鄉村活力

空間改造、再現傳統手藝    馬道水街找回鄉村活力
作者:邱莉燕
攝影:張智傑
日期:2017-08-29

玉環內馬道村的馬道水街是具300年歷史的商貿老街,為了找回鄉村風韻、兼顧居民生存發展,在台灣團隊意核設計帶領台灣的大學生進駐後,擦出了怎樣的創意火花?

經過一夜的海上輕晃,早上9點,從基隆港啟航的中遠之星輪船,抵達浙江省東部的一個小小縣級市「玉環」。來自彰化大葉大學及台北教育大學的12位大學生,在船上睡了一個晚上,人生首度體驗了不一樣的西進路線。

上岸後等待他們的,是在異鄉進行社區營造的新挑戰。從7月1日到8月12日,他們要在短短45天的實習課程內,為一條街道構思出兼具歷史特色、產業再造與生活美學的改建方案,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點。

「真曬!」是這群年輕人對玉環的第一印象。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城市,連大陸人都覺得陌生,但它所生產的閥門與歐式家具,在內地市場排得上前三名。滿滿的工廠與女工看在台灣學生的眼裡,是個不折不扣的工業城市。

經過兩天的環境適應後,學生們立即投入現地調查。委託方是當地一家民間景觀設計公司、台州易圖文創負責人金通。

金通從小在玉環內馬道村的馬道水街長大,這是一個有300年歷史的商貿老街,過去曾是海上運輸繁忙的碼頭口岸,如今是製造加工產業中的一環。傳統工業盛行的玉環,早已與美麗無關。如何找回鄉村風韻、重拾街道活力,並兼顧居民的生存發展?成了金通的挑戰。於是他找上了已有多年社造經驗的台灣團隊——意核設計。

「大陸做鄉村建設是硬體很強,但台灣的團隊會做得更多,」金通說,台灣接社造案,會親自到當地進行風土與產業調研,給他很深的印象。

帶領台灣的大學生加入 前進異鄉社造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親自到馬道水街考察,目睹了新舊建築混雜、產業無序交錯的景象,出身台灣、參與過竹山天空的院子經營的意核設計策略長李承翰自嘲:「我們選了最不美麗的村子,做第一個大陸鄉建的試點。」

李承翰引進台灣社區營造的精神,讓當地居民參與,加上學術單位及專業人士,一起共建共創。他邀請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黃柏鈴、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系主任陳俊明加入,並提出台灣大學生暑假到玉環實習。

「安全以外我只有一點要求,不要對學生太好,」黃柏鈴認為,台灣學生應該要脫離舒適圈。

開放報名後,沒想到異常踴躍,經過面試,總共12位入選,特別的是,其中一位女大生便是從浙江玉環來到台灣的交換生。多虧了她,學生們田野調查時聽得懂老人家濃重的鄉音。

台灣大學生連在台灣都沒參與過社區營造,遑論是人生地不熟的異鄉?李承翰意外發現,台灣孩子們的血液裡面彷彿就活著社區營造的基因,很清楚要做的事。

不用提醒,學生們就跑到村子裡找人聊天,談過去的美好、現在的生活、未來的希望。

台北教育大學大四的郭品沂印象最深刻的是,內馬道村的前任書記一開始採訪時非常生疏,不太講話。但慢慢放下心防,分享以前的竹編作品及工具,還有辦廠的過程、當書記的經驗等。

帶著親切笑容,學生逐漸和居民打成一片,受邀打麻將、拚酒,一天到晚被請去村民家裡吃飯。

對當地村民而言,台灣大學生地毯式的拜訪是新奇的體驗。總覺得自己是渺小到不能再渺小的人,為什麼要被採訪?村民也很驚喜,原本眼中微細無奇的事物,竟被外人高度欣賞。

譬如手工麥餅,是早期浙東一帶普通人家的小吃,現代人嫌製程麻煩,很少人動手做,就像台灣的紅龜粿。但台北教育大學的張榕容卻彷彿挖到寶般,每天陪著村中僅存一位會做麥餅的老奶奶,去山上採麻葉、桿麵皮、送麥餅到訂購人的家。

台灣學生也感受到實地經驗的可貴。「到內馬道村跟村民討論,跟在學校做設計非常不同,」大葉大學的程品惇說,村民意見絕對真實,因為他們才是真正住在這裡的人。

其實馬道水街只有100公尺長、六戶民宅,居民皆已搬走,僅餘一間鐵工廠持續營業。

突顯親水性 融入產業發展脈絡

最後的設計成果裡,首先呈現出親水性。進入第一站是步行到水岸邊的小碼頭,做乘船的短暫體驗。若不想乘船便可以回到第一棟街屋,坐下來享受咖啡輕食與當地特色的麥餅料理。

同一排的其他街屋將依序改造成瓦木工廠、創客公寓、文創小舖與會展中心,特別的是,原先的汽車工零件加工廠保留原樣,另一半的空間以鋼構及玻璃材質,打造成「記憶的交易站」。

觀察到玉環的產業發展包括閥門製造、傢俱以及石材業,街區的牆面分別運用了鐵、木材與石頭等不同材料,讓人經過時,彷彿走過歷史。

商品組的同學也從玉環的工業史中萃取出設計元素,以「舊地築新夢」的手法,希望為當地打造爆款商品。例如用廢鐵與瓦片做出的碎瓦燈罩,藉由兩種不同媒材的結合,呈現出包容的脈絡。另一款水龍頭造型的盆栽,以玉環代表性的金屬工件產業,經過創意巧手,提升附加價值。

玉環在地設計師蘇玉武表示,文創品牌在當地仍一片空白,學生發想的商品讓玉環人重溫了家鄉的變遷。「我們被台灣學生啟發了,」他發自內心說。意核設計也與大陸的民間鄉建組織「參見莊主」,舉辦了「莊主學院.台灣鄉村改造掌舵手高級實訓班」。三天課程中,北京、廣東、雲南的民宿老闆與農業投資者,當他們看到台灣學生一次次的演繹,深受觸動。

來自成都的藝術鄉建踐行工作室主任黃治彬,當場向陳俊明老師邀請,希望他也派學生到成都。

這次45天的經驗也啟動意核設計策略長蔡幸爵的「候鳥計畫」雛形。他希望培養台灣社造人才,像候鳥一般飛返於兩岸。「意核設計的社造規劃,還帶陪伴,」蔡幸爵說,陪伴是指台灣團隊會在地方上長駐12到18個月,引導出當地人社區營造的能力。一旦意核設計離開,當地人也能夠接手。

生平第一回的社造初體驗,也觸動台灣青年西進的心。曾擔任微電影製片、大葉大學建築所碩一的許志凱,來到玉環不到一週,就想明年畢業後到大陸工作,「從候鳥變留鳥」。

以玉環為跳板,台灣青年到內地做社造,才正要開始。

關鍵字:地方產業重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危樓翻修成豪華別墅 水鄉升格「上海威尼斯」
「緩慢」民宿落腳楠溪江 以設計突顯質感生活
邱莉燕

邱莉燕

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擁有25年新聞採訪深度報導經驗,對人對事時存好奇,觀點新穎有創意,專題〈新大陸人在台灣〉〈中國十二五關鍵報告〉〈面對中國加一〉等作品,多次獲得亞洲出版大獎SOPA財經報導類首獎與兩岸新聞報導獎首獎。〈上海世博〉〈一帶一路〉等專刊躍登銷售排行榜,採訪足跡遍佈大陸20餘省市自治區及亞洲各國。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