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專利密度居世界之冠

從沒落小鎮變科技大城!「恩荷芬」地表上最聰明的城市

從沒落小鎮變科技大城!「恩荷芬」地表上最聰明的城市
攝影:張智傑
日期:2016-09-29

提到荷蘭,你會想到哪個城市?許多人閃過腦海的第一印象,是第一大城「阿姆斯特丹」,或歐洲最大海港「鹿特丹」。「恩荷芬」(Eindhoven)呢?你可能沒聽過。

百年燈泡大廠,飛利浦的故鄉 

但是,你一定知道有一家來自荷蘭的知名公司飛利浦。以製造燈泡起家的飛利浦,發源地就在恩荷芬。

125年前,飛利浦創辦人兩兄弟,在距離阿姆斯特丹約兩小時車程的恩荷芬,開設第一家陽春燈泡工廠,自此點亮了恩荷芬的製造業。

日子安安靜靜過了將近100年,飛利浦逐漸擴張,在恩荷芬到處都有廠房。

全球化的衝擊從1980年代開始,到了1990年代,恩荷芬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一度告別了飛利浦帶來的百年榮景。當時,飛利浦將工廠陸續轉移到南非、中國等地,恩荷芬經濟頓時走下坡。

今年9月初剛從八年恩荷芬市長職位卸任的范海蘇(Rob van Gijzel)回憶,當時依靠飛利浦的11.5萬個工作,在兩年內流失超過3萬個,等於1∕3的人失業。

在當地出生長大的范海蘇,跟絕大多數當地人一樣,都是飛利浦的員工眷屬。他的父親是記者,媽媽在飛利浦工作,祖父輩也是因為飛利浦帶來當地繁榮,而搬到恩荷芬,開創新人生。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他回憶,但是到了1990年代,「我們不知該怎麼辦,只能從大眾集資著手!」他說,當時政府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並向每位市民募集10元荷盾,募集的資金由委員會統籌。只要能針對「如何改善恩荷芬經濟發展?」交出提案,由委員會通過,就撥款補助。

范海蘇的哥哥,當年就提出金屬製造廠的產學合作方案,獲得資金。

蛻變關鍵1〉三螺旋架構 

產官學合作 分攤風險、利潤共享 

也就在此時,恩荷芬區域發展出「Triple Helix(三螺旋)」這個集結企業、政府與學術單位等三方力量的合作模式。讓恩荷芬在兩年後快速復甦,也奠定了日後躍身科技大城的基礎。

這個荷蘭南方城市,近年更蜚聲國際,在2011年被ICF(國際城市論壇)推選為「全球最智慧城市」(World's Most Intelligent Community)。

全球財經權威雜誌《富比世》(Forbes)甚至評比恩荷芬為「全球最創新城市」「地表上最聰明的城市」,因為恩荷芬的人均專利密度居全球之冠,每一萬人就擁有22.6個專利,遙遙領先第二名、聖地牙哥的每萬人8.9個專利。

換言之,不到30年,恩荷芬已從一個看不到明天的傳統燈泡小鎮,變成世界創新與科技重鎮。

前市長范海蘇因此在2013被總部位於紐約的ICF推舉為主席。2014年他應邀到中國大陸,向100個大城市的市長們,暢談恩荷芬從工業城轉型為創新城的經驗。

各界排隊獻上一頂頂的桂冠,怎麼做到的?

「智慧港」 撐起荷蘭第三根經濟支柱 

恩荷芬,是繼「空港」阿姆斯特丹、「海港」鹿特丹後,荷蘭的第三大港,也是撐起荷蘭的第三根經濟支柱──「智慧港」。

現在談到恩荷芬,定義已擴展到一整個區域,由週遭21個城鎮組成,人口約75萬的「恩荷芬智慧港區」(Brainport Eindhoven Region)。

而狹義的恩荷芬市,就位於中央地帶,也是智慧港區的最大城市與主體。

儘管2005年後才被官方指定為「智慧港」、是三大港中最晚成形者,但恩荷芬已是全荷蘭發展最快區域。2015年,成長率為3%,比荷蘭整體平均2%,還高出一半。

會走向科技創新城,跟飛利浦脫離不了關係。

市政府導覽人員帶領《遠見》記者參觀飛利浦留下的工廠區,電梯中還流轉著古代燈泡工廠的老照片。導覽人員說,據傳愛因斯坦曾受邀到這裡演講,他對飛利浦員工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只有想像力,才能形塑未來。」這個歷史一刻,啟發飛利浦成立研發中心。

去年專利數高達2400個的飛利浦,向來穩坐荷蘭的歐洲專利數之冠。至今,恩荷芬人還能細數飛利浦歷年的經典發明,包括收音機、廣播機、X光管(X-ray tube)、卡帶、電視電話、藍光技術等。

「連CD光碟片都是飛利浦發明的!」擁有荷蘭人典型瘦高體格的范海蘇,驕傲表示CD光碟中間一個洞,大小就是以10分錢荷盾來設計的,那是飛利浦的顛峰時刻。

蛻變關鍵2〉開放式創新 

分享知識,把競爭對手變伙伴 

20世紀晚期,飛利浦又在恩荷芬郊區,圈了一塊好大的空曠土地,面積一平方公里大,用高高籬笆柵欄堵起來,作為創新研發專區,不讓外人隨便進出。

「到處都是欄杆,進出層層管制,超級神祕,」當地人只要談到這地方,都會異口同聲地這樣說。

直到本世紀初期,恩荷芬開始實驗由加州大學教授闕思博(Henry Chesbrough)所提出的「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理論。

以前飛利浦為了產出燈泡等商品,舉凡機器製造、能源與研發,全都是自己來,但是產品週期一再縮短、科技更迭快速,「自己來」的成本與風險加劇。

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集結產官學三方力量,並跨界連結各種資源與利益團體一起加入,既能分攤風險,也可共享成果。

這種「協力互助」(collaboration)與「知識共享」(knowledge sharing)的合作方法,在當地實施有年,成為備受外界推崇的「智慧港模式」(Brainport Model)。

於是,飛利浦再度創新。21世紀初期,將市區舊廠房以1元荷盾,賣給市政府,由市政府負責清理留下來的汙染,並重新開發。

2003年,又開放了戒備森嚴的研發專區,把籬笆柵欄拿掉,甚至整區賣給開發公司,成為「恩荷芬高科技園區」(High Tech Campus Eindhoven)。

研發心臟 平均一天生產四個專利 

來到這高科技園區,第一眼會被它的美景吸引。

獨棟的辦公大樓錯落在園區之中,每一棟都被大片綠意環抱,餐飲專區還有一個生機盎然的優美湖泊。

伴著夏末的涼風,走近一看,彩蝶翩舞、水鴨嬉戲,遠處有一隻大白鵝划水覓食,一路撥開滿池淡紫荷花,濺起水花片片。憨趣的模樣,逗樂了岸上啜賞咖啡的遊人。

別搞錯了,這裡可不是仙境,也非觀光景點,而是「歐洲最智慧的一平方公里」。

這個恩荷芬的研發心臟,十多年來,已有超過140家企業與機構、聚集來自85個國家、大約一萬名研發人員,包辦全荷蘭四成的專利產出,平均一天生產四個專利。

目前,園區中的產業聚焦在高科技、能源與食品安全等類別,可在國際上排得上名號的科技大廠就有NXP、Intel、飛利浦與Canon等。

「與恩智浦合作會讓一切變得更容易!」半導體大廠恩智浦董事葛瑞斯(Maurice Geraets)表示,在車用智慧晶片的市占率為全球第一的恩智浦,一向與伙伴偕同開發,且總部位於恩荷芬高科技園區,坐擁完整生態圈,便於串接各種資源,「這絕對是競爭對手比不上的!」

原本是飛利浦的研究單位,2006年獨立出來的恩智浦,每年製造超過800億個晶片、一萬種產品,目前有三大事業體,包括占總營收四成以上的車用通訊應用、安全系統與行動支付晶片。

受訪當週剛買進一台可自動駕駛的特斯拉(Tesla)新車,葛瑞斯得意表示恩智浦是全球車聯網發展的重要推手,包括Google、Tesla的無人車,用的都是恩智浦的智慧晶片。

恩智浦能夠掌握車聯網、物聯網等科技大潮,背後有整個產業生態圈作靠山。例如同處恩荷芬高科技園區的頂尖研究機構TNO、Holst Centre,都是NXP的親密戰友。

「防水的OLED發光顯示面板可說是我們研發出來的!」Holst Centre執行長范摩(Ton van Mol)拿起一塊薄如膠片、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發光面板,指出這技術除了照明之外,尚可運用在諸如手機、電視等終端裝置的面板上,甚至可用於穿戴裝置。

此外,一條長型如拉鍊的感測元件,即將被織進成人尿布中,藉之感測濕度,對應未來銀髮社會的長照需求。

還有一些感測裝置,不但可伸縮而且可洗滌,摸起來就像是一塊沙龍巴斯貼布。這都是Holst Centre打造智慧穿戴裝置的秘密武器。

范摩說,2005年成立後,Holst Centre的專長聚焦在柔性無線系統與可撓式電子裝置,相關業務涵蓋上游的科技研發,乃至於終端應用。

目前Holst Centre的全球伙伴超過50個,許多客戶進駐Holst研發基地一起合作。業務專員卡登(Helen Kardan)估計,Holst Centre裡常駐有20~30位來自全球客戶端的研發人員。

近年在科技圈掀起熱潮的太陽能薄膜科技(PV Technology),也是開放式創新的成果。

范海蘇指出,當初這技術由Holst Centre主導開發,邀集各種企業加入,例如飛利浦想要用來做健康照護的電腦影像處理、三星要用來做電視螢幕、奧迪想做汽車擋風片,以此感測並蒐集資訊。過程中,大家分享資源,包括共享無塵室、設備與智慧財產,終於技術能成熟應用。

城市化身實驗室,解決生活難題 

協力創新的生態圈,不只存在於科技園區中,而是隨處可見的產業模式。

事實上,恩荷芬正聯合產官學的三方之力,開放整座城市作為實驗場。

其中,大約有10個主要的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s),務實地解決各種城市轉型或生活中會遇到的難題。

Strijp-S就是其中一個。這個複合式建築群興建於1916年的飛利浦廠房,當時有製造燈泡的玻璃廠、紙板廠、瓦斯廠與物理實驗室。

站上高處遠眺,仍然能想像這塊占地將近30萬平方米的舊工業區,早年曾經擠進萬名工人,日以繼夜生產燈泡,一箱箱運往歐洲、乃至世界各地的榮景。

Strijp-S所在地的廠房倉庫,卻也受到嚴重汙染,在產線外移後,沉寂良久。飛利浦退出後,由恩荷芬市政府等四個單位共同持有、開發。

所謂Strijp,是「neighborhood」(鄰里)的意思,當年市府規劃按照字母順序逐一開發。

如今園區牆面上隨處可見的潮流塗鴉,訴說著10年前率先開發的Strijp-S,已蛻變為文創新興聚落,且是荷蘭一年一度「荷蘭設計週」(DDW)的核心展場。

登上Strijp-S的其中一棟建築,進入門板雙開設計的舊式貨梯中,會發現面對的牆面竟是一卷底片,中間穿插著飛利浦時代的老照片。隨著電梯起降,無須言語,訪客如同看老電影般,已能領會當年風華。

然而入內參觀,卻是摩登中帶著工業風的挑高辦公區。

「這裡24小時開放,好幾個新創團隊在此共享空間,也一起合作!」帶領導覽的新銳建築師葛林頓(Tim van der Grinten),自己也創辦了一個20人團隊的虛擬實境(VR)體驗公司Enversed。

科技大學,人才搖籃與研究智庫 

在「恩荷芬智慧港區」,所有產官學的合作專案中,少不了「恩荷芬科技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角色。這所荷蘭排名數一數二的科技大學,是智慧港的研究智庫與人才搖籃。

校園內,停在機械工程系館旁邊的一輛雙人座小車,顯得特別亮眼。

「這台是雷諾的電動車Twizy,我們拿它作為研發平台,再兩個月,就能開上路試車了!」研究生湯姆帶《遠見》記者到車庫另一頭,對著另一台車蓋已被拆卸下來的Twizy解說。

湯姆所指的計畫,就是i-CAVE(integrated Cooperative Automated Vehicles),由恩荷芬科技大學等五個大學,與NXP、DAF、Ford、TNO等20家企業或機構共同參與的五年計畫,總預算約650萬歐元。專案主持人是恩荷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尼梅傑(Henk Nijmeijer)。

就在i-CAVE實驗室旁邊,竟然傳來足球長傳入門的歡呼聲。原來今年贏得「RoboCup」(機器人足球盃)世界冠軍的隊伍Tech United Eindhoven,其足球場就在系館另一頭。

「透過程式設定,人類只要站在場邊,機器人就會自動在足球場上廝殺!」示範足球機器人如何PK的研究生Wouter Kuypers(庫柏斯)驕傲指出,Tech United Eindhoven已經贏得三次世界冠軍。

1993年創立的RoboCup是一年一度、全球最具規模的機器人足球比賽,目標是「機器人在2050年打敗真人足球員,贏得世界冠軍」的RoboCup,比賽規則每年都在變,以考驗參賽隊伍。然而不變的是,賽後各隊都要開放原始碼。

「如果不是開放原始碼,可能每年的冠軍都是我們,但開放才是對的!」庫柏斯說,儘管開放原始碼,等於一年來祕密研發的成果必須與各隊共享,但是也加速了機器人足球的研發腳步。

這個大男孩所說的,也正是「智慧港模式」背後的精神。

恩荷芬靠著「協力」與「共享知識」,晉升為全球最智慧城市。然而,這樣還不夠,隨處是實驗場的它,仍在探索「開放式創新」的任何可能。

關鍵字:智慧城市國際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百年護城河如何重見天日?荷蘭烏特勒支成功讓都市藍帶再生!
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現全球第一間「永續時尚」博物館!
友善單車族!荷蘭烏特勒支蓋出全球最大自行車停車場
楊瑪利、林讓均

楊瑪利、林讓均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