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遶境活動作為台灣年度民俗盛事,舉世聞名,動輒吸引上百萬信徒參與,甚至被Discovery探索頻道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而今年五月一日啟程的苗栗通霄鎮拱天宮白沙屯媽祖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活動,也即將展開10天9夜的長征,報名人數超過30萬,創歷史新高。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每年都會吸引上萬信徒徒步參與,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宗教盛事之一。隨著活動熱度飆升,「白沙屯媽祖」「進香」與「遶境」等關鍵字在媒體與社群上引起討論,反映出民眾對台灣宗教儀式內涵更深的好奇。本篇報導將進一步探討其宗教意涵、歷史脈絡與文化價值。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進香」與「遶境」是兩種常見的宗教儀式,雖然形式上看似相似,實際上在目的、意涵與實踐方式上具有明確差異。這些差異反映出宗教儀式的分類,也代表媽祖信仰在歷史演變中的轉型與地域擴展。
媽祖信仰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初期以漁民祈求海上平安為主,因此遶境的形式多出現在沿海地區,作為神明「出巡」巡視信眾、驅邪祈福的宗教實踐。進入元明清時期,隨著媽祖信仰向內陸與不同社會階層擴展,遶境活動逐漸發展為融合地方慶典與社會組織的重大宗教活動,成為凝聚社區的重要儀式之一。
圖/苗栗白沙屯媽祖遶境是台灣上半年重要信仰盛事,吸引上萬人共襄盛舉。取自臉書「白沙屯拱天宮」。
與此同時,另一種較具「朝聖」性質的行動──進香,則由信徒或宮廟組團前往媽祖信仰中心(如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請香還願。進香的重點在於「向上取靈」,強調的是信徒對神明的個人敬意與虔誠。
由神明出巡,目的在於守護地方、驅邪消災,範圍多為本地轄區,行程來回或繞行,展現出強烈的社區庇佑性與節慶性。
由信徒或宮廟前往上位廟宇請香、還願,行程單向或往返,核心是向神明祈求庇佑,具有朝聖與修行性質。
儘管兩者在儀式邏輯上不同,但在實務操作中,進香與遶境往往並非截然區分。有些進香活動會結合遶境儀式,例如北港朝天宮的進香活動,信徒會在前往北港朝天宮參拜之前,先進行遶境活動,以祈求媽祖庇佑一路平安。而有些遶境活動則會以特定媽祖廟為終點,例如大甲媽祖遶境活動,最終會回到大甲鎮瀾宮,完成整個遶境行程。
白沙屯媽祖進香之所以獨特,在於其「媽祖指引、信徒隨行」的信仰模式。整體進香路線並未事先公布,而是透過神轎的移動方向、現場擲筊決定路徑,體現強烈的靈性與朝聖性。進香路途中,不僅是宗教儀式的實踐,更逐漸演變為結合環保、性別平權與科技應用的現代行腳,展現台灣信仰文化的多元進化。
白沙屯媽祖進香不只是一次宗教行腳,更是一場活的文化演出。這項已有逾150年歷史的信仰活動,展現出民俗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與彈性。在今日,它不再是單一族群、固定形式的儀式,而是吸引跨世代參與的公共行動場域。年輕人透過Instagram、YouTube分享進香旅程,與朋友相約到場參與,甚至開設帳號即時追蹤神轎動態,讓傳統信仰在社群平台上重新獲得詮釋。
主辦單位也導入GPS定位與直播系統,讓信徒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感受媽祖「當下在路上」的神聖時刻。除了科技加值,進香活動也逐漸與當代價值對話──鼓勵信徒減塑、帶環保杯,自備垃圾袋、響應無痕香路,讓信仰不只是朝聖,也是一種實踐環境責任的行動。
圖/取自臉書@白沙屯拱天宮
在性別角色方面,越來越多女性主動投入,不僅參與徒步,也擔任轎班、醫護、交通協調等要角,打破過往以男性為主的信仰框架。雖然整體進香路線仍由「媽祖指引、信徒隨行」,但主辦單位也會因應安全與天候,做出彈性調整,顯示這場活動在不斷變動中,依然守住「跟著媽祖走」的核心精神。2010年,白沙屯媽祖進香被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正是對這場信仰動態性的肯定──這是一場仍在路上、會說當代語言的宗教實踐。
為營造盛大的起駕儀式,通霄鎮公所特別於5月1日晚間7點,在拱天宮前私人停車場舉辦「起駕前晚會文化藝術表演」,包括中職啦啦隊、曾瑋中、小男孩樂團等知名團體,都會前往為香燈腳加油打氣,凝聚進香能量。5月10日上午9點,則於7-11通苑門市前舉行「迎駕回鑾活動」,熱烈迎接媽祖回宮。
苗栗縣長鍾東錦表示,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承載著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展現信仰所凝聚的情感與社會力量。這項活動已從地方傳統走向全國乃至國際,讓世界看見台灣宗教文化的獨特魅力。
圖/苗栗拱天宮每年舉辦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是台灣代表性宗教聖典之一。取自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