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都知道,基隆全市九成以上都是山坡地,先天條件限制了城市發展。因此,早期地方政府為克服蜿蜒道路狹窄、彎道又多,以及車流與人流混雜交織等交通問題,只好設置大量單行道,以分散交通堵塞的壓力。這也使基隆逐漸形成「單行道迷宮」,成為行人與駕駛共同的困擾。
但滿滿的單向道設計,雖能分流車潮,卻也讓當地駕駛人移動的動線複雜,加上外地駕駛人不熟路況,簡直就像闖進迷宮的小白兔,瞬間陷入「迷城」之中,連帶使行人難逃於車陣夾縫中求生的命運,也成為基隆交通亂象的典型縮影。
圖/基隆騎樓與人行道混用導致交通混亂,行人安全堪憂(攝影者The Ian)
更何況,上述還是在駕駛人都守法的理想情況下而論,一旦人人都貪圖方便而心存僥倖,屢次違反道路安全守則,那麼亂象定然層出不窮,進一步惡化基隆整體交通秩序。
如根據基隆市政府統計資料,當地事故原因包括車輛未暫停讓行人先行、右轉未依規定、未保持安全距離等行為,而且即使是基隆安一路、成功二路與西定路交會的路口就在派出所前,事故頻率仍居高不下,經常是事故排行榜的常勝軍,也顯示行人安全始終未受足夠重視。
換言之,高居不下的事故數字背後,突顯基隆無數家庭的悲劇與街頭的驚險,城市交通設計與管理明顯忽視行人的需求,也暴露基隆在行人友善城市營造上的落差。
圖/基隆街頭事故頻傳,圖為人車爭道情境示意(攝影者Ken Huang)
基隆除了道路交通規劃充滿挑戰,騎樓問題也讓各界頭痛不已。早期騎樓的設計,是台灣城市獨有的人行庇護空間,無奈在基隆,騎樓卻逐漸變成機車停放區,迫使行人想穿越騎樓時,時不時就得走到馬路與車搶道,在兩者之間反覆切換,對行人安全構成威脅。
儘管基隆市府為改善人行空間規劃,於2023年啟動「騎樓整平計畫」,希望改善行人通行品質,但由於當地合法停車空間依舊不足,導致政策成效有限,難以全面推動機車退出騎樓的目標。
圖/基隆標線型人行道與騎樓違停交錯,造成行人通行不便(攝影者 YEH CHE WEI)
其實承上所述可知,基隆市至今車輛停放空間不足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早期開發時,建築物未規劃足夠的地下停車場,導致車輛只能停放於道路或騎樓,對行人通行與城市景觀造成直接性影響,形成長年以來的基隆停車亂象。
因此,基隆市府短期內只能推動《騎樓管理自治條例》,透過規範駕駛人停車行為,確保行人基本通行寬度外,也必須多利用空間劃設停車格,或使用空地闢建臨時路外停車場,以增加市區可用停車空間,紓緩民怨。
圖/基隆市機車退出騎樓政策與立體停車場規劃示意(攝影者 Faye Yu)
當然長期來看,基隆市府絕對有必要規劃立體停車場,並要求新建案或改建建築設置足夠的停車空間,好讓車子擺放位置能回歸室內,有效釋放人行道與騎樓空間,達到真正「還路於民」的政策目標。
目前基隆市府已依法規定,都市設計審議時須以汽車每戶1車位、機車1.3個車位為原則,讓建築本體充分內部化住戶停車需求,緩解社區周邊道路的停車壓力,也進一步為行人創造更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
不過,縱使基隆山城條件本身不利於交通發展,加上都市規劃的歷史脈絡,短時間內難以徹底翻轉,可自從基隆市長謝國樑上任,針對不同道路特性與用路族群推動一連串多管齊下的交通政策,確實成功讓當地行人事故件數逐年下降。
根據基隆市府統計,截至2025年2月16日止,當地行人事故較2024年同期大幅減少33件,降幅高達37.5%,顯示政策導向有效,事故率逐步下降。
圖/基隆導入科技執法,嚴打交通違規,改善行人安全環境(基隆市警察局提供)
然而,當基隆市府一步步優化地方的道路安全,並強力規範駕駛行為的同時,行人的用路習慣,就逐漸成為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變數。畢竟人的行為,才是交通秩序中最難以掌控的環節。
若用路人宛如「魔鬼行人」般不受規範、無視安全的行徑,那麼,基隆的交通亂象,恐怕不單純只是停車空間不足、道路設計不良等單一結構性問題,而是升級成人為失序的考驗,讓基隆交通安全問題雪上加霜。
圖/基隆市長謝國樑積極推動交通政策,改善交通秩序(攝影者 蘇義傑)
對此,基隆市交通警察隊長楊永泰就指出,警方除嚴格執法,宣導並遏止駕駛人不得駕車侵入人行道與騎樓外,也規定駕駛人,如車輛想停放於合法人行道或騎樓時,也須先熄火,以牽行方式停放,減少突發事故。
此外,基隆警方也於2025年3月1日起,加強取締車輛行駛騎樓、人行道等情事,違法者會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開罰600至1800元,作為交通行為管理與教育的實際手段。
另一方面,基隆市交通警察隊長楊永泰也坦言,交通安全不能僅靠單方面的約束,共享城市空間的行人,也需擁有安全用路的觀念,透過相互尊重與配合,以翻轉基隆交通混亂的長年刻板印象,建立更完善的行人安全文化。
因此,基隆警察局自2025年元旦起,加強實施「行人友善」與「行人有序」交通政策,針對行人違規穿越馬路等行為嚴正取締,違規者最高可處新台幣500元罰鍰,強化用路人遵守交通規範的重要性。
圖/基隆市強化道路規範與行人交通安全教育,導入人有序政策(基隆市政府提供)
政策上路後,成效立竿見影。據統計,截至2025年3月20日止,基隆市行人事故件數較去年同期再度減少27件,降幅達22.7%;警方針對行人與駕駛的違規取締件數,更比2024年同期暴增713件,顯示基隆市行人交通秩序的管理已逐步落實。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改善市區交通動線與違停亂象,基隆市警察局自2025年4月起正式啟動「路暢專案」,針對仁愛區市中心違停熱點展開全面整頓,優先取締區域包括忠一路、孝四路、孝三路、愛一路、仁三路等人車爭道嚴重路段。
其中,孝四路段問題最為嚴重,因鄰近基隆火車站出口與多間餐飲店,違規停車狀況頻繁,不少駕駛甚至直接停在黃線上購物、取餐,嚴重影響行車安全與交通流暢,成為基隆違停亂象的代表區域。
圖/基隆市孝四路段違規停車頻傳,警方強力取締交通亂象(攝影者 James Hunt)
據基隆警察局指出,「路暢專案」推行首週後,交通動線已有明顯改善。截至4月8日止,警方針對違規停車共開罰143件,其中又以汽車併排、占用車道違停最為常見,展現警方取締的決心。
緊接著自4月10日起,基隆警方更鎖定孝四路紅線與黃線違停行為進行重點執法,透過不間斷巡邏、加強巡查,針對併排停車與臨停未立即駛離的行為,全面依法開罰。
此外,為釋放人行空間,孝四路1號至30號區段已是市府公告開放機車停放的合法騎樓,警方也再次呼籲駕駛人,若有停車需求,應選擇合法停車空間,避免違規受罰,共同營造基隆更友善的行人通行環境。
其實,基隆交通亂象的根源,從來不是單一的環境或人為因素,而是兩者密不可分、相互牽動的結果。畢竟,良好的交通設計與清晰的行為規範,才能有效改變駕駛與行人的用路習慣,讓城市交通朝向秩序與安全邁進。
例如基隆市七堵區自治街與開元路口,鄰近市場、人車流量龐大,地面雖已設有綠斑馬行人穿越道,卻因缺乏紅綠燈號誌,駕駛與行人過馬路只能「自己看著辦」,導致交通場面驚險萬分,也凸顯無號誌路口的設計風險。
圖/基隆七堵區無號誌斑馬線路口交通事故頻傳,行人過馬路風險高(攝影者 Lisanto 李奕良)
僅半個月內,該路口竟發生兩起斑馬線行人遭撞送醫事故。3月19日,一名婦人過馬路時被機車撞上;而4月3日,又有婦人在相同地點遭小客車高速撞擊,整個人被撞飛落地,畫面怵目驚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警方調查指出,肇事駕駛多違反「行經行人穿越道應暫停讓行」基本規定,甚至在行人已經進入斑馬線情況下仍逕自通過,違規態樣嚴重。
如3月19日肇事機車騎士不僅被開罰7200元,更被吊扣駕照一年。為防止憾事重演,警方已加強稽查無號誌斑馬線路口違規行為,針對汽機車未禮讓行人進行全面開罰,導正駕駛與行人的交通習慣。
圖/基隆市針對無紅綠燈斑馬線強化執法,改善行人通行安全(攝影者 Huy Phan)
然而,這也突顯出基隆市交通制度尚待強化。尤其在人流車流密集、事故頻傳的熱點,若僅仰賴「綠斑馬」與行人、駕駛間的「默契」維持秩序,終究難以防止潛在危機。
在城市交通秩序仍在建構、守法文化尚未成熟的基隆,期望每位用路人都能自律顯然並不實際,制度性補強與設施建置仍是當務之急。
圖/基隆街頭人車混流現象,行人面臨步行安全挑戰(攝影者 Damon 17)
因此,若基隆市府欲進一步升級行人友善環境,未來除了持續強化交通執法與停車管理,更應全面盤點無紅綠燈號誌的路口,特別是人車混流、事故頻傳的高風險地段,優先評估增設號誌、閃燈或其他安全設施,讓交通規則更加明確,降低「各憑本事」的風險空窗。
或許,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不能只看建設有多繁華,而是行人能不能安心、自在地走在街頭,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的交通設計。
基隆,這座被山海環抱的港灣城市,交通亂象或許是歷史背景與現代需求碰撞的結果,但每天穿梭於街頭、最直接承受風險的行人,才是這座城市最真實的生活縮影。可能是趕著上班的年輕人、推著菜籃的婆婆媽媽,或是步伐緩慢的長輩──這些人,很可能就是你我的家人,或是未來的自己。
圖/高齡化社會下的基隆城市行人樣貌,凸顯道路設計對人的重要性(攝影者 Poh Soo Donald Soh)
隨著高齡化社會加速來臨,行人的脆弱與不便也日益凸顯。畢竟,人人都會老,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站在斑馬線上,期待駕駛能減速,期待城市能為行人多留一點安全與尊重。
因此,改善道路環境從來不只是為了解決當下的交通亂象,更是為了鋪設通往未來的安全之路。這不僅是基隆的挑戰,更是所有城市都必須正視的生活課題。畢竟,真正宜居的城市,從來不是為車而設計,而是為「人」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