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最富里」新竹蟬聯五年!關新里平均年所得破460萬

全台「最富里」新竹蟬聯五年!關新里平均年所得破460萬 圖/全台最富里TOP5由新竹地區霸榜4名。取自新竹縣政府 FB。
作者:龔郁雯
日期:2024-06-30

根據財政部所公布之《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2022年新竹市東區關新里平均年所得突破400萬元,達461.1萬元,接續2021年平均年所得374萬元,蟬聯5年全台最富里。2022年隨著AI趨勢帶動相關供應鏈發展,將能使相關產業營收成長,提高竹科一帶平均所得。

科技趨勢帶動發展,新竹縣市「最富里TOP5」佔4名 

據統計,2022年綜所稅申報戶數達662.96萬戶,申報總所得、各縣市平均所得皆較上年度明顯增加。財政部公布《111年度 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中,全台年收入高,名列全台最富里前五名為:

No.1 新竹市東區 關新里

關新里同時是「最富有」及「均富」榜首,連續霸榜5年。

No.2 新竹市北區 大同里

No.3 新竹縣竹北市 中興里

No.4 台北市士林區 永福里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No.5 新竹縣竹北市 東平里

縣市村里排名綜合所得總額平均數綜合所得總額中位數
No.1 新竹市東區 關新里
461.1 萬元354.3 萬元
No.2 新竹市北區 大同里
388.7 萬元72.6 萬元
No.3 新竹縣竹北市 中興里
347.5 萬元197.9 萬元
No.4 台北市士林區 永福里
342.5 萬元73.8 萬元
No.5 新竹縣竹北市 東平里
336 萬元240.6 萬元
延伸閱讀

新竹最強景點人氣超越六福村、老街!逾363萬人次造訪朝聖

新竹科學園區不僅提供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的動能,更為新竹縣市帶來大量高科技人才進駐,使新竹地區收入水中一直以來皆明顯高於全國其他縣市,高科技產業也發展也帶動了地方經濟,帶起當地居民收入一同增長,蟬聯全台「含金量」最高區域。

新竹縣長楊文科曾表示:「近期 AI 人工智慧的創新應用不斷,企業也大舉投入設立 5G 通信網路的研發中心及智慧工廠。」「我們除了竹科之外,還有新竹工業區、竹北生醫園區、台元科技園區,以及近年來開發的 AI 智慧園區、鳳山工業區、竹科寶山一、二期,以及民間開發的昌益科技園區,創造了許多高薪就業機會。」

台積電等科技大廠吸引大批科技人才入住新竹地區。取自加入台積 共創奇蹟 FB。圖/台積電等科技大廠吸引大批科技人才入住新竹地區。取自加入台積 共創奇蹟 FB。

台北士林區永福里為「最富里榜單」中唯一一個新竹地區以外村里,永福里位於陽明山仰德大道,有豪宅群聚,多為獨棟別墅,吸引眾多名人、企業家置產及入住。在110年度,永福里以296.3萬元排名最富里第2名,今年綜合年所得大幅增加至342.5萬元,但在今年新竹地區也大幅提升年所得的狀況下,排名自第2名下滑至第4名。以中位數來看,永福里所得總額中位數為73.8萬,可以看出永福里並非全民所得皆高,差距較大。

延伸閱讀

最熱城市不是屏東!極端高溫氣候「北部城市」奪冠!

北市位居「縣市綜合所得」第三,「股利」所得居冠 

薪資所得每戶平均金額以縣市來看,新竹市119萬元居冠,前2、3名則為新竹縣108萬及台北市85萬,六都外另外五個直轄市大約在54萬至63萬。台東縣平均83.4萬元、南投縣84.2萬元、屏東縣85.3萬元,為較低的縣市。

以縣市股利所得來看,台北市平均每戶約44.6萬元,為位居全台之首,第2則為平均29.2萬,高於全國平均17.9萬。雖然全國平均股利所得為17.9萬,但仍有20縣市低於此平均值。

台北市為縣市綜合所得之首。張智傑攝。圖/台北市為縣市綜合所得之首。張智傑攝。

延伸閱讀

自製悠遊卡熱潮來襲!台北市6大據點、價格、製作方法一次看

科技業發展看好,關新里將有機會再寫紀錄 

根據統計人員表示,109年度關新里平均年所得剛破300萬大關,是當時全台第一個平均年所得破300萬元的鄰里。隨著轄區內約6000人之所得年年提升,在報稅紀錄中,長年顯示「沒有任何低收入戶」。短短2年間,關新里平均年所得直接衝破400萬,在高科技產業持續火熱發展的情況下,相關產業人才所得有機會再看長,關新里有機會能夠再造新紀錄。

新竹科學園區。取自竹科大小事 FB。圖/新竹科學園區。取自竹科大小事 FB。

財政部指出,綜合所得稅申報時間為當年度5月,申報前一年度所得。賦稅單位須比對補漏稅與退稅資訊,取得充足申報資訊後才能進行分析並對外公告。112年度資訊需等候明年第三季左右才會揭露。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競爭力新竹市就業人才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新竹的房價即將超越大台北?一多兩少讓漲幅為全台2倍!
囤房稅2.0非打假球!財政部揭高稅時代來臨新竹縣新屋比例最高
龔郁雯

龔郁雯

城市學特約編輯。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