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阿里山鐵路全線貫通,但因為高山坡度陡峭,因而要Z字型前進,我小時候搭過,火車到了定點就會停下來,轉向另一邊繼續前行,而每回暫停,許多人就會大呼:「阿里山火車碰壁嘍!」
而新投支線則是為了溫泉而舖設的,可以說是臺灣第一條純觀光用的鐵道支線。日治時期,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在1896為了給日本陸軍來臺休閒之用,指示成立陸軍療養的「衛戍醫院北投分院」,發現軍人來這裡泡療養後,對水土不服和鄉愁有特殊效果,所以擴大規模,一般官員和眷屬均可來此泡澡,從此蔚為風潮,溫泉旅館或高階官員別莊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遊客也絡繹不絕。
要去新北投必須從臺北北門驛出發,依據鐵路局現有保存的資料:大正4年(1915年)8月17日,為接替原大稻埕停車場停辦客運業務,設立北門乘降場(招呼站)開始營業,北門乘降場也取代大稻埕停車場成為淡水線之起訖站。除北門乘降場外,同時也新增大正街、雙連、宮の下及唭里岸乘降場,同日起北門至北投間行駛汽動車(蒸汽機動車),5年(1916年)4月1日起再延駛至新北投。
1916年闢建專為到新北投洗溫泉的鐵路路線,也稱「浴場線」,原為「乘降場」,全木構造、屋頂造型頗似北門驛,採急斜坡「袴腰屋頂 」,本來只是個休憩站,1937年又向北擴建三分之一面積,改稱新北投驛。
所謂袴腰屋根(hakama koshiyane)的屋頂輪廓呈曲線或傾斜狀,兩側坡面在屋脊處相交,形成類似於袴腰部的彎曲形狀。這種屋頂常見於日本傳統建築中,例如民居、寺廟和神社等。
有趣的是,1904年日本向英國訂造A8蒸汽火車頭,隨即自行仿製,由「日本汽車會社」出廠的BK24後來運抵台灣,一度為縱貫線主力,隨著時代改變,退居支線,其中淡水線亦可暢通無阻,然而火車來到新北投駅,卻像「倒車入庫」。
圖/新北投驛的月台和車站成九十度丁字型交叉。魚夫提供。
新北投驛的設計是終端站式月台,和火車鐵軌方向乃九十度交角,呈「丁」字型,且火車進站是調轉火車頭,居然是倒退攄,由尾部先徐徐入站,載客後再開往台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