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陝西省的道地庶民小吃「肉夾饃」(又稱「臘汁肉夾饃」,在地人則口語俗稱「饃饃」或「肉饃」),一直以來有「中國漢堡」之稱。據悉其最早源於秦朝,因方便攜帶又能果腹,同時還有肉餡能補充體力,頗具營養價值,所以便成為古代邊疆沙場兵將常見的口袋糧食,距今發展約有2千多年的歷史。而現在在陝西,也幾乎每條街道都能找到賣肉夾饃的店家,彷彿當地人的必備三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說起肉夾饃最大特色,除外層名為「烤饃」,有著層層餅皮的白吉餅麵包,須先烘烤至金黃色澤、外酥內軟外,通常店家會選用豬五花肉內餡來長時間燉煮,使肉質酥爛鮮嫩並入味,接著再以多種香料和佐料調味,如青蔥、八角、桂皮、生薑、黃酒等,讓肉夾饃味道層次更為豐富,並擁有獨特香氣,藉由鹹香肉汁與香甜麵包的結合,使人飽腹後仍回味無窮。
圖/取自臉書「劉老太老潼關肉夾饃」。(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不過這份來自中國地道的美味,登台後似乎並非人人都買單。日前PTT有網友就無奈發文,自己試吃家裡附近剛開賣的肉夾饃後,覺得美味程度遠不及台灣型態類似的庶民美食「刈包」。
同時原PO還形容,肉夾饃外皮根本是燒餅皮,不僅容易掉滿地,內層夾的還都是碎肉。所以吃到最後,原PO因內餡與一些香菜、青蔥和配料「掉整袋」,只好再費力的把碎肉跟配從全倒出來吃,感覺吃相甚是狼狽,因此原PO由衷建議,肉夾饃應學學台灣刈包「給整塊肉會更好」。
接著話鋒一轉,對肉夾饃風味已大失所望的原PO也抱怨,因店家沒寫價錢,又沒提供菜單,所以當其得知一份試營運期間特價「還要95元」後,也坦言無法接受,應「賣50到60元」更為合理。
而貼文一出,果然隨即掀起網友熱議。針對口感,不少人都感同身受表示「不如吃刈包,整塊肉好吃多了」「刈包比較好吃也比較便宜」「刈包至少有爌肉和花生粉和酸菜」「買這個不如去買兩顆肉包子」「切成碎肉看起來就沒食慾」「外皮可能看人,但是碎肉真的有夠扯」「這肉有夠少」。
圖/PTT網友趁店家試營運特賣期間買了一份95元的肉夾饃後,對於其口感大失所望,還以酥皮版台灣刈包來形容。取自PTT。
另外針對肉夾饃登台的販價部分,網友討論得也十分熱烈,多數人都反應「95元」價格偏貴,不符合CP值,畢竟肉夾饃份量不算很大,肉餡又無法大口大口的咬,加上存在明顯的南北價差,如搜尋網路各地的肉夾饃菜單,台北售價多落在80到120元不等,因此就有人提到「永和這邊一份要賣110元」「昨天六合夜市買了一個,80元…難怪板子上不敢標價」「95元都可以吃最頂的越南麵包了」「為什麼燒餅夾魯肉換個名字變這麼貴」「騙盤子買的,現在是價格不夠貴人不買嗎?」
再來觀察中南部肉夾饃價格,則來到50到80元之間,如網友所言「台中買70元,有覺得貴,吃意思就好」「台中大慶夜市剛盛行時一份只要50元,不到三年漲了快兩倍」,從這裡也能看出,物價飛漲的時代,全台食物價位都有上升趨勢,因此北台灣肉夾饃價錢起初似乎跟中台灣差不多,可後來也一路喊漲,好比網友發現「幾年前內湖一間開幕時豬肉70、雞肉75,目前漲到90跟95」「之前吃新竹一家很好吃的,也是一份要70~80元,行情價吧,不過你這個特價還要95元,原價不知道多少去了」。
但說到底,仍有人好奇,陝西當地肉夾饃價格與內容物,來台後真的無二致嗎?對此,吃過正版肉夾饃的網友提及「肉夾饃確實是把肉剁碎了包進去就是了」,但也有人說「在西安吃過覺得很油」,顯見陝西肉夾饃來台後,口味和內容物或多或少有些調整。至於價錢,網友分享「中國看城鄉差距,大約6到10人民幣,這東西頂多60,換算台幣大概25-45元」,看來台灣肉夾饃還是貴上不少,但也有人能理解「人家就是賣異國新鮮感啊」。
圖/取自維基百科。攝影者Liuxingy,CC BY-SA 4.0。
不過肉夾饃定價多少才算合理,終究見仁見智,因異國料理本來就有其獨到的烹煮功夫,還有食材與調味方式的講究之處。
對此美食專家費奇日前公開受訪時也坦言,肉夾饃製作過程很不簡單,烤饃就需要花很長時間來揉麵發酵,才能保留現在大家品嚐到又酥又軟的雙層口感。
此外面對很多人都拿台灣刈包比較中國肉夾饃,費奇認為兩者各有千秋,做法概念大不同。前者外皮如同蒸包子,較為鬆軟,肉也走軟嫩路線;後者重點則於餅皮香和酥脆口感,還有充分吸收醬汁的碎肉。
由此可知,即使肉夾饃在大陸屬路邊攤平民小吃,可來台後,業者改店面式經營,加上製程費工費時,食材成本又上漲,南北店租亦有別,因此自然在逐步轉為高級小吃的過程中產生價格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