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症候群」雖非精神科正式診斷之疾病,但在選舉所帶來的緊張氛圍與壓力下,仍對不少人造成身心理的影響。選舉期間,人民各自秉持著自己的政治立場,當在選舉的過程中投入大量的心力與時間時,對於選情,就容易處於情緒激昂的狀態且對於結果十分重視。
部分民眾在選前可能就出現「選舉症候群」,常見狀態有:焦慮、易怒、亢奮,甚至可能出現躁症。而選舉過後,也有可能因為結果不符合期待而陷入悲傷、擔憂、憤怒或憂鬱的情緒,甚至會有激躁或發生暴力溝通及行爲而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
圖/選舉症候群說明。取自看見心理諮商中心 FB。
當選舉前後出現焦慮、憂鬱、低落、易怒、異常亢奮、疲倦、失眠、食慾變化、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緊繃、腸胃道不適、頭痛症狀,或身體不適但找不到明顯病因,有可能是「選舉症候群」,若狀態久久無法平復,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另外,亞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竺君醫師也提到,臨床上存在「心碎症候群」,主要發生原因來自身體經歷極端情緒與壓力變化,產生過量興奮性內分泌激素,導致心臟無法負荷,也就是壓力影響心血管功能所引起的壓力性心肌病變,嚴重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圖/心碎症候群表現。取自看見心理諮商中心 FB。
林竺君醫師與其他精神科醫師也分享了各種療癒方法,幫助大家在選後能夠療癒身心,也修復重要關係,若嘗試各種方法仍無法減緩症狀,且持續2周以上時間,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資訊或治療,千萬不可忽視。
選後療癒方法 1:增加生活可控感,專注於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維持規律生活與工作,盡量避免過度思考、檢討不如自己預期的結果。
選後療癒方法 2:減少過度使用社群及閱讀大量選舉、政治相關文章。避免用激烈言詞討論相關議題造成更大心理傷害。
選後療癒方法 3:若無法避免選舉、政治相關話題,無須強力說服與自己立場不同的對象,以簡單對話帶過話題。
選後療癒方法 4:參與、投入對自我身心有助益之活動,例如:從事與興趣相關活動、找尋適合自己放鬆舒壓的管道、適當運動與休息。
選後療癒方法 5:找信任的親友聊聊,適當抒發情緒,避免壓抑感受與淚水。
選後療癒方法 6:練習展露笑容,開朗地微笑有助於大腦分泌血清素、多巴胺、腦內啡,讓身體感到放鬆的同時也能獲得幸福感與快樂。
選後療癒方法 7:透過放空、冥想或什麼都不做,讓自己恢復空白與平靜。
選後療癒方法 8:遠離繁雜的市區,親近大自然。曬曬太陽與吸收芬多精的同時,也在一如往常流動的溪水、層巒疊翠的高山或寬闊蔚藍的海洋中忘卻煩憂。
選後療癒方法 9:撰寫感恩日記,幫助「快樂賀爾蒙」血清素分泌,改善心情也減少因為惡夢而影響睡眠品質。
選後療癒方法 10:理解無論是家人或朋友,都與自己一樣,有喜怒哀樂、有個人意志,並嘗試不將自己對各種事物的期待轉嫁於親友,練習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此一來,在對話中就能夠減少爭鋒相對,也能夠透過更平和的情緒以及不帶壓力的文字,展開更溫暖的對話。
圖/《人選之人—造浪者》中在車站等候的阿公與寶貝孫女。取自人選之人—造浪者 Wave Makers FB。
在美國執業超過40年的心理治療師珍.賽佛(Jeanne Safer)在《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一書中,收錄許多個案的諮商案例,帶出一個核心觀點:「你們會因為政治而吵架,但其實重點不在政治,而是需求沒有被滿足。」無論是希望獲得父母認同、希望想法被接納或害怕對人生失去掌控,都可能是躲在政治爭吵表象底下的情緒。也許可以嘗試先把政治放到其他順位,釐清本來就會有人與自己立場不同、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也許就能改善關係。
圖/《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取自誠品線上。
最後,多位精神科醫師也提醒大家,千萬避免使用酒精、毒品或非醫師處方的藥物來處理壓力。如果嘗試多種方式仍無法改善,請向專業醫師諮詢、尋求協助。選舉結果不一定人人滿意,但我們都透過自己的一份心力,逐步實踐自己的理想藍圖,在未來還有很多機會與方式,能夠打造自己所盼望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