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以前沒人做過,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人做,」苗博雅接受《遠見》專訪時,說明自己發起連9天(自01/04到選前的01/12止)24小時不斷電直播的原因,在於今年這場選戰已充斥太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謠言與抹黑。「我相信公開透明是民主基本價值的精神之一,也是應對謠言與抹黑最直接的方式,」發起連9天的不斷電直播,是他對自己經得起檢驗這件事情,最堅定的答案。
他說,透過這樣的直播方式,不管民眾最後支不支持他,相信都會發現「苗博雅不是那個在媒體上、或經對手剪裁的片段影片,所呈現的模樣。」
苗博雅口中那些對他似是而非的謠言,隨近期新北國三割喉案而起的廢死爭議也是其中之一。她強調,自己願意和對手、現任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就公共議題進行辯論,「時間、地點、主題都讓他指定沒關係,我可以左手讓他、右手也讓他,」但對手的回答,卻是持續迴避辯論,對他的攻擊方式更顯得「非常虛偽且無賴。」
例如,過去馬政府時代,總統馬英九引進「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讓推動廢死成為國家的長期政策,當時羅智強身為馬英九的核心幕僚從未反對過。時過境遷,輪到自己要選舉,「跳出來,哇,講得好像他(羅智強)多麼支持死刑一樣。」苗博雅批評,對手對他的諸多選舉攻訐已淪為烏賊戰,連刊載在選舉公報上的政見欄、經歷欄寫了什麼,也成為對方的集火點。
圖/苗博雅為自己跨道轉投民進黨旗下設定幾個前提。取自苗博雅 MiaoPoya 臉書
儘管對手對廢死爭議大做文章,但談及這個燙手山芋,苗博雅絲毫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與主張,對廢死立場的態度仍堅若磐石,側面說明他是一位富有浪漫主義的追夢者。這樣的性格特色,在他回顧10年前太陽花學運的夥伴於近期紛紛選擇加入民進黨時,更表現的淋淋盡致。
他說,自己尊重許多曾在學運並肩作戰的伙伴加入民進黨,但就他個人來講,「我還是保有一個可能相對天真、或相對浪漫的想法,就是這條路上雖然人比較少,但我還是要試著把它走一遍。」2018年、2022年,苗博雅以社民黨身分兩度角逐台北市議員選戰,並順利在深藍的大安區成功插旗,而在一個又一個激戰中,他從來沒有邀請他黨的市長候選人為自己站台,「因為我想走出一條,小黨候選人可以自立當選的案例。」
這樣的浪漫主張,就像他一路走來的政治路,同婚權益、廢死等主張,一向是社會的非主流,但他始終想證明自己可以用努力、熱誠、服務與專業去感動選民,不需要對核心價值有過多妥協,也可以爭取到選民認同。只要能走通這條路,未來若有像他一樣的年輕人想從政時,才不會覺得不加入大黨這條路,是死路一條。
不過他也為自己跨道轉投民進黨旗下設定幾個前提:國民黨重返執政、國民黨在立法院單獨過半、地方縣市藍營執政佔多數、各地方議會由國民黨全面掌控,只要這四大條件齊聚,為了非藍勢力的整合與團結,他的浪漫也終將要向現實妥協。
另外,他觀察今年選戰,內政議題的討論度較高,與往年相比更出現「國安議題遭邊緣化」的問題,主因是近年來藍營一直試圖向民眾宣傳:保台不重要;或是只會講抗中保台,代表其他事情都不會做,成功將國安議題戲謔化、小丑化。
但他認為,總統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外交、兩岸、國防等國安事項,既然這是總統最重要的職權,選民在選擇總統候選人時,應該優先看重的也應當是這一點,而非聚焦在賴皮寮、剝皮寮、炒地等內政議題,「這次總統跟國會大選,國家安全是一個不該被邊緣化的題目。」
舉著如此鮮明的「反藍」旗幟,其實苗博雅其實是一位外省第三代,談及自己的家庭背景,他坦言,自己的政治價值理念確實跟家裡長輩有巨大落差。例如,2012年,蔡英文首次參與總統大選的時候,苗博雅在家和父母吃飯,嘴巴上不斷吐出對馬政府的批評,一旁的父親聽著聽著就放下手上的筷子,嚴肅對他和妹妹說:「爸爸拜託你們一件事,希望你們兩個在我死之前都不要加入民進黨。」
儘管父親的政治立場雖然與他南轅北轍,但苗博雅相信滴水能穿石,更何況是人心。2015年社會民主黨創立後,他於該年代表社民黨角逐2016年的立委選戰,囿於新興政黨資源有限,選擇用路邊宣講的方式,一路講到選前之夜。就在政大校門口辦的一場宣講活動,站在台上的他向下一望,發現萬綠叢中一點紅,一眾年輕人中發現兩位老人,「一看發現是我爸,帶著他姊姊來聽我宣講。」
圖/林仕祥攝。
隨後,民進黨推動年金改革,藍營對蔡政府砲聲隆隆,當時在家裡過年的苗博雅,對家裡許多長輩不滿年改的聲音,選擇左耳進右耳出,不多做發言,沒想到這時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大哥啊,我想我們家大多數人都過得還可以,月領7萬跟月領4萬我們都過得去,可是這中間的3萬,對年輕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們少拿一點,對年輕人來說就是多點幫助。」這個聲音原來出自苗博雅的父親。
縱然自己和父親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差那麼多,就算到現在也還有許多意見不一致之處,但這樣的親身經歷讓苗博雅相信,個人的努力始終會被眾人看到,這也是他為何能在這個被眾人視為深藍中的深藍選區,堅持奮鬥這麼久的原因,「我還是相信,人看到真實努力後,會願意去重新評價一個候選人。」
他說,自己心目中的大安區,應該是彩色而非只有深藍色,他深知這場選戰,藍營基本盤遠大於自己,但對這場選戰的結果,仍有相當的信心。「如果是人選的比較,論對大安區的服務、論在市議會的問政表現、論未來的國政藍圖、論願景與執行力,我絕對不會輸給中國國民黨提名的對手。」而他的努力能否真的穿石?過幾天投票日就能揭曉答案。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9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