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許多天然美景吸引不少海內外遊客朝聖,成為觀光勝地。然而,多變的氣候以及人為破壞,正加速使這些天然美景面臨消失危機。知名已故導演齊柏林的經典之作「看見台灣」,曾以各種視角帶觀眾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傷痕,上映時成功引起外界注意台灣地貌的轉變,並開始針對瀕危景點展開維護行動。如今,瑞芳象鼻岩斷裂,瀕危景點再次引起關注。
在象鼻岩斷裂之後,野柳地質公園的女王頭成為大家首要關注的對象。過去測量數據顯示,女王頭的頸圍每年約減少1公分至2公分,最新一次測量時間是2023年9月,所測得的頸圍僅剩118.3公分。除了自然風化之外,颱風、地震也可能會加速斷頭危機的來臨,目前外界預估女王頭能夠優美地立在海邊的時間僅剩5年~15年不等。
圖/新北市野柳地質公園的「女王頭」受風化影響,脖圍50年來也不斷變細。野柳地質公園提供。
應變措施:2014年曾委託台大高分子所團隊執行岩石補強計畫,雖達到加固效果,但造成了外觀上的「白化」。目前尚未找到最佳的保存方法,保護與否也在地方與環保團體中出現不同的聲音。現階段僅仍先以劃分界線,避免人為破壞為主要保護手段,希望能盡量延長女王頭的「保存期限」。
|地點:野柳地質公園(新北市萬里區港東路167-1號)
位於新北市石門區的老梅石槽又稱綠石槽海岸,大片海藻附著在石槽上,將海岸染上濃郁的抹茶色,因此也有「抹茶海岸」之稱。適合觀賞的時間通常在3月中旬到5月上旬,其中又以4月清明期間最美。
因氣候異常,石門老梅綠石槽近年來頻頻出現提前轉綠、白化死亡的現象,又因大量遊客踩踏、隨意丟棄垃圾,瀕臨加速死亡的問題。
圖/綠意盎然的「抹茶海岸」老梅綠石槽。取自交通部觀光署。
應變措施:北觀處安排志工進行引導,目前也積極爭取步道,希望能夠避免遊客直接踩踏。此外,北觀處也依照觀光發展條例,對違規踩踏綠石槽的遊客祭出罰則,罰款金額在新台幣5,000元至30,000元不等。
|地點:新北市石門區下員坑
地形多樣險奇,且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高雄「月世界泥岩惡地」曾入選臺灣十大地景第六。是由雨、河水經年累月地侵蝕,將泥沙堆積在泥岩上,泥沙與泥岩混合經由風化形成,北自台南玉井、左鎮、南化、龍崎,南至高雄的內門、田寮、燕巢,長約35公里,最寬約10公里,皆可看到這個來大自然的藝術之作,月世界也曾被美國CNN說是到高雄一定要去的地方。
多年前台南龍崎曾發生「掩埋場」興建爭議,承包公司以水圖保持作業為由開挖山脈,壯闊的泥岩山脈遭怪手削掉一截,令人痛心。另外,高雄段月世界也曾遭到遊客不當攀爬、破壞,加上暴雨沖刷,壯觀景色漸漸風光不再,甚至可能帶來危險。
圖/高雄田寮月世界壯闊山景。取自高雄旅遊網。
應變措施:高雄市月世界人文協會理事表示「不建設就是最好的建設」,希望能夠達到保護的效果。
|地點:高雄市田寮區崇德里月球路36號(高雄田寮段)
墾丁珊瑚礁在2020年就發生因高溫海水爆發珊瑚嚴重白化,2022年再度受到極端氣候高溫影響又出現大規模白化,極端氣候沒有減緩的跡象,令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都相當憂心。海生館研究員指出,珊瑚復育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若高溫現象不減緩或無法避免人為的破壞,原本已經「失能」珊瑚生態將陷入無法回復生機的萬丈深淵。
應變措施: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台灣珊瑚礁學會及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積極辦理一系列的珊瑚礁生態保育宣導系列活動,希望能藉由活動讓民眾了解海洋與珊瑚保育的重要性,進而重視環境與氣候議題,避免再出現高溫現象導致更多的珊瑚白化發生。
圖/墾丁珊瑚。龔郁雯提供。
|地點:墾丁後壁湖出水口、軟珊瑚區
忘憂森林位於南投縣鹿谷鄉,原本是一座茂密的柳杉林木森林,在921大地震後因土石坍方而造成阻塞河道,在此處形成了沼澤地,原本的柳杉木群因長期泡水而枯死,這些枯木所展現的特殊林相,形成了一個有如幻境般的景色,也因為終日霧氣迷濛的關係,忘憂森林也有迷霧森林之稱。
這個有如人間仙境的避暑聖地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因此衍生了白牌車無照載客、遊客冒險攀爬、垃圾隨地丟棄的問題。不僅破壞了森林美景,更讓原本讓人心曠神怡的秘境變得險象環生,讓人憂心。
應變措施:相關單位積極勸導遊客自行爬山前往,避免搭白牌車,也告訴遊客勿冒險攀爬,以免發生危險。
圖/南投鹿谷忘憂森林。取自忘憂森林臉書。
|地點:南投縣竹山鎮溪山路1-8號
新北市貢寮區除了有福隆海水浴場、三貂角燈塔、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之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絕美梯田景觀。早期農業發達,先民多在山地、丘陵開闢梯田種茶,也有人會鑿挖水圳、引水灌溉,開闢帶狀水稻田,以山區居民滿足糧食需求。
隨著產業結構改變,農業逐漸沒落,貢寮水梯田從1970年代約有3000公頃,到目前剩下10多公頃,大部分的農地佈滿了比人還高的雜草,只有零星幾塊區域還有種稻。而山區的開發,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水梯田的地貌,早期的光景幾乎消失殆盡。
應變措施:林務局提出「劣化棲地加強管理與生態復育計畫」,結合地方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推動水梯田濕地生態保存與復育工作。當地的農民「阿先」,也因發現水梯田有利水土保持,不希望就此消失,而從臺北返回故鄉貢寮進行水梯田保育,也致力於友善方式進行耕作,永續經營。
圖/新北貢寮水梯田。取自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官網。
|地點:新北市貢寮區內寮溪水梯田
已故導演齊柏林生前拍攝《看見台灣二》時,至花蓮太魯閣進行空拍,看到新城山地景因水泥業者開採破壞,不禁感嘆:「比五年前拍攝時挖得更深了。」亞泥在一九五七年取得花蓮新城山礦權,在此之後不僅當地原住民面臨居住困境,地貌也不斷受到摧殘。
在開發、保護與生存的議題不段討論與協調之下,亞泥近年積極復育生態,也創造工作機會回饋地方,儘管如此,遭受大量破壞的新城山仍無法回到從前的美麗樣貌,若開發作業仍持續進行,引人入勝的美景將漸漸消失。
應變措施:開採業者亞泥正積極推廣植生綠化和生態保育,同時也在礦山、工廠以及生態園區,同步實踐生物多樣性。地方與政府也堅守監督、維護的角色,希望能在三方共同努力下,維護地貌與生態平衡。
圖/花蓮新城山。取自亞泥官網。
|地點: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與富世村交界處
在東北角象鼻岩斷裂之後,各界開始呼籲大家把握時間前往其他瀕危景點,擔心一但錯過將永不復見。
當遊客一多,生態破壞的問題就會再度發生,為避免瀕危景點加速消失,身為遊客的我們,在觀光朝聖之餘,也要注意並遵守相關規定,主動維護臺灣的美景,讓這些動人的景色能夠陪伴大家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