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高雄環狀輕軌將於2024年元旦全線通車試營運,成為全台首座環狀系統,有眼尖民眾因此發現,列車顯示器原來的「終點站」突然消失了,改以「1號線(順行)」「2號線(逆行)」標示,但面對這樣的變化,有民眾質疑標示方法太不直覺,連當地人都可能搞錯搭乘方向,更何況是外地人。
因此,不僅臉書社團「高雄好過日」提議,高雄輕軌可參考同為環狀線的日本山手線分為「外環」與「內環」,並於標示上,明顯提示列車會行經的主要車站。
另外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主任鄭永祥則建議,高雄輕軌可效仿法國巴黎環狀輕軌,直接標明列車行進方向的下一座重要節點車站,好比美術館站的逆時鐘方向列車,就可標註「往駁二、哈瑪星」。
對此高雄市捷運局則回應,目前輕軌還在觀察改成「1號線(順行)」「2號線(逆行)」的成效,看用路人是否能習慣新的識別標示,但無論是車站標示,或列車上行經車站等提示,未來都會持續蒐集各界意見,致力優化民眾搭車體驗,讓搭錯車的機率降到最低。
圖/高雄捷運與高雄輕軌吉祥貓「蜜柑站長」人氣爆棚。取自臉書「高雄捷運x 高雄輕軌」。
圖/高雄捷運與高雄輕軌吉祥貓「蜜柑站長」人氣爆棚。取自臉書「高雄捷運x 高雄輕軌」。
不過,除標示讓人疑慮外,對高雄駕駛而言「什麼時候該禮讓輕軌?」也成一大挑戰。
日前PTT高雄版也有網友發文,稱自己日前在中鋼對面停車場,正準備穿越輕軌路線時,號誌明明是綠燈,可輕軌此時正從右邊駛來,於是他趕緊停下,打算先禮讓輕軌通過,可輕軌疑似很有默契的也停了下來,似乎是想禮讓駕駛先行,後來原PO就抱著「超害怕被檢舉」的心情,慢慢開了過去,但事後他百思不解的好奇,究竟遇上輕軌「是要以紅綠燈為主嗎?」
圖/取自臉書「高雄捷運x 高雄輕軌」。
該文一出,果然立馬出現網友附和,直呼「真的很難懂那裡的號誌」,感覺有同樣困擾,此外也有輕軌沿線的居民透露「第一次遇到輕軌確實怕怕的」。
但留言中,有不少人更質疑原PO「駕照雞腿換的」「紅綠燈都不會看」,於是兩方隨即陷入唇槍舌戰,原PO接著更駁斥「N年前考照的時候確實沒有輕軌」,在在都顯見,當地人想習慣高雄輕軌,並與之交通共存,還有待一段時日的摸索,同時非常需要清楚標示輔助。
圖/高雄輕軌。張智傑攝。
而針對輕軌周邊究竟該如何行車的問題,高雄市交通局表示,輕軌屬於大眾運輸系統,所以沿線號誌路口皆採優先號誌設計,並以箭頭燈方式佈設。
換言之,輕軌抵達路口前,都會偵測訊號,並傳遞給工業電腦,讓路口號誌啟動延綠截紅,或插入輕軌時相之輕軌優先行駛策略,確保輕軌列車安全並快速通過。
因此一般用路人行經輕軌路口時,只要按號誌燈號指示,就能夠確保行車安全,但高雄市交通局仍不忘特別叮嚀「用路人左轉或右轉箭頭燈號沒有亮時,請不要左轉或右轉。」
對此,長年深耕高雄的專欄作家,同時也是高雄市流行文化產業發展協會智庫長楊豐榮則強調,交通系統是國人進入城市的門戶,而指標識別,在經營公司角度則是「服務學」,可跨大到城市框架後,會逐漸轉變成「行銷學」和「文化學」,因此指標就像大家進入交通系統的共同語言,也是一堂邀請地方政府與市民共同來思考,海納百川的城市討論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雄輕軌成圓後,不只2022年10月通車的高雄輕軌美術館C21路段,因路廊兩旁種有許多小葉欖仁,宛若宮崎駿電影《龍貓》的龍貓隧道,而備受矚目,如今最後一哩C24至C29站的大順路段,也因兩側共計種有318棵雨豆樹,成為人氣新景點,同時為了與「龍貓隧道」做區別,高雄捷運公司還決定稱之為「綠巨人隧道」。
之所以如此命名,高雄捷運公司解釋,這是因為雨豆樹產自中南美及西印度,能適應高溫雨水,所以自1903引進台灣,最早就是落腳於高雄岡山。
圖/高雄輕軌。蘇義傑攝。
由於雨豆樹十分巨大,常被高雄種植為綠蔭樹和行道樹,因此又有南台灣「綠巨人」之稱,所以這條由參天樹林搭起的「綠色隧道」,沿路將高雄輕軌環抱其中,自然該名為「綠巨人隧道」。
其實,高雄輕軌不光這兩條隧道成沿線亮點,周邊串連起的不少景點,也是民眾打卡留念的指標,好比C12車站的駁二大港橋與C11的愛河灣,都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蜂擁而至,用快門鏡頭為港都這座美麗城市,留下列車與市容交相輝映的絕美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