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外媒綜合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2021年進行海洋相關調查時,因驚覺阿拉斯加周圍的白令海(Bering Sea),有數以10億計的松葉蟹「神秘失蹤」,於是展開進一步調查。
起初,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松葉蟹之所以數量驟降,很可能是人類過度捕撈所致。
豈料隨著研究日漸奢入,報告明顯表示,松葉蟹死亡率大增,跟海洋升溫與海洋生物密度與成熟有顯著關係。
首先,是關於海洋溫度節節攀升,報告中就提到,由於松葉蟹主要棲息於水溫不到攝氏2度的海域,屬於冷水物種,所以就算牠們生存能力已經很不錯,在攝氏12度的水域也活得下來,但較暖的海水,還是可能使松葉蟹新陳代謝發生異常,好比熱量需求提升等。
如2018年,白令海適逢兩年海洋熱浪的第一年,松葉蟹需要獲取的熱量,就比2017年增加4倍。
同時,白令海的增溫,也擾亂海洋中多大部份的食物鏈,這也導致松葉蟹覓食更困難,當活動量增加,維生的熱量又不夠,當然可能出現「活活餓死」的危機。
另一方面,松葉蟹因生活水域變暖,與其他無種自然也產生「共存」現象,於是海底下「僧多粥少」,各種生物搶奪食物,誰也沒吃飽,所以別說松葉蟹了,往後很可能再度發生某一個海洋物種「群體失蹤」的狀況。台灣人喜愛吃的另一種海鮮:鮭魚,去年也傳出在加拿大有減少迴游產卵跡象。
圖/松葉蟹集體「熱死」或「餓死」,未來老饕想再品嚐大海恩澤的蟹肉美味,恐怕難上加難。取自photoAC
對此,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漁業生物學家科迪斯瓦爾斯基(Cody Szuwalski)就表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每個人都希望並祈禱這是調查中的錯誤,明年會看到更多的蟹。」
同時也對阿拉斯加州政府自2022年起,為防人類「過度捕撈」,連2年關閉松葉蟹漁場的做法,感到治標不治本。
但也有一派學者認為,松葉蟹急遽減少,也可能是整個物種遷移,原因自然也跟海冰的快速減少、海水增溫有關,可根據斯瓦爾斯基的研究,螃蟹通常不太移動,所以他主張「死亡」恐怕才是正解。
此外,斯瓦爾斯基還強調,自己深知全球暖化終將對松葉蟹族群造成影響,只是「沒想到這麼快發生」。
看來2023年或往後,每逢秋天提到秋蟹,喜愛吃海鮮的民眾肯定多了一股哀傷。
不過其實在台灣,8成以上的海蟹都來自萬里,當中依然有很多飽滿豐嫩的蟹肉讓人食指大動,尤其是出自4大漁港:龜吼漁港、野柳漁港、東澳漁港、萬里漁港的花蟹、三點蟹、石蟳等海味,螃蟹Q彈又細緻的鮮美肉質,還有蟹膏濃郁鹹香的蟹膏,那更是品質保證。
怪不得年年9月、10月,一直到年底,往金山萬里的道路總是很常塞車,所以聽到海外松葉蟹的噩耗,蟹控們一時間也別太難過,只要落實愛地球的行動,做好環保永續,積極節能減碳,還是有機會改善現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