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政府希望台大在竹北分部校地內設立附中,但台大拒絕

台大婉拒在竹北設附中!新竹縣學生多出2000人高中數恐不足

台大婉拒在竹北設附中!新竹縣學生多出2000人高中數恐不足 圖/新竹縣將在116學年度面臨高中入學學生人數急遽增加。取自臉書「國立竹北高中」。(示意圖)
日期:2023-07-20

新竹縣在116學年度(2027年至2028年)將面臨高中入學學生人數急遽增加,屆時可能有高中職學校不足的問題。為解決此問題並培育未來人才,新竹縣政府與國立台灣大學協議組成「推動國立台灣大學竹北分部建設工作小組」,進行評估台大於竹縣設立附中的可行性。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116學年度竹竹苗高中入學人數將超過1萬8000人,對比112學年度多出2200多人,且到120學年度,每年也都有平均1萬7000人入學。

台大婉拒在竹北設附中「力有未逮」

會議於7月17日第一次召開,新竹縣長楊文科說明,在竹北地區再設立一所高中,是人才培育和眾所期盼所必須,希望台大可以在竹北分部校地內設立附中。

新竹縣希望台大可以在其竹北校區增設附中。取自新竹縣政府官網。圖/新竹縣希望台大可以在其竹北校區增設附中。取自新竹縣政府官網。

然而,在會中台大婉拒於竹北設立附中,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表示,設立附中對於台大而言,因台大未設有教育學院,無法培育中小學師資,對於要設立附中「恐力有未逮」。

延伸閱讀

94年當兵害高中生全變胖子躲兵役?吃到BMI超標百公斤免役戰曝

但他也承諾願意將大學資源提供予新竹縣轄內高中,將高中教育品質向上提升,進而增加學生競爭力。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竹縣5A人數高於平均,新設高中「有必要」 

新竹縣教育局長楊郡慈指出,近幾年新竹縣國中會考成績5A人數比例高於全國平均,且逐年提升,而為了結合在地產業培育優秀人才,他認為有必要於竹縣設立一所新高中,且校地面積至少需3至5公頃。

此外,新竹縣府規劃於112學年度設立新竹縣跨領域學習中心,並向教育部國教署爭取經費辦理相關計畫,也期待可以媒合大學資源,提升新竹縣高中職整體優質化。

新竹縣國中會考成績5A人數比例高於全國平均,竹北高中最低錄取成績達5A。取自臉書「國立竹北高中」。圖/新竹縣國中會考成績5A人數比例高於全國平均,竹北高中最低錄取成績達5A。取自臉書「國立竹北高中」。

新竹縣議員陳凱榮也將家長群體所提訴求帶到會議場上,表達家長們對於新竹縣新設高中急迫需求,他表示若台大無法設立附中與實中,則請將土地歸還給新竹縣政府,由縣府來規劃設立高中。

楊文科要求台大竹北校區將既有22公頃校地中,移撥至少3至5公頃土地給竹縣興建高中,也請台大於3個月內對此訴求給予回應,並期望於116學年度前完成校舍興建。

新竹公立高中分數飆升,學生難讀公立學校

而針對新竹地區高中數量不足的問題,有網友於PTT發文分析,他表示受惠於新竹人口增長、工程師基因、以及苗栗學生都到新竹讀書,每年各新竹公立高中的成績一再往上增長。

延伸閱讀

台積電新人難撐2年?半導體缺頂大生改搶高中職,3年徵才增一倍

他也說,新竹縣市缺乏公立高中,「公立高中分數上漲,如果分數很低的,只能到偏鄉,甚至苗栗」,他解釋雖然基北區也有不少新北市學生至台北市唸書,但大台北交通便利,而新竹人跑苗栗真的很遠,交通不便,所以新竹「地區性、社區高中」不足是肯定的。

不過他認為高中「增班就好」,公立高中分數上漲競爭力提升是好事,且許多高中都在擴校,包括新竹私立的康乃薾學校也在六家擴校。

新竹公立高中的成績一再往上增長。擷取自PTT。圖/新竹公立高中的成績一再往上增長。擷取自PTT。

而有網友留言分享其他解方「古早辦法有種東西叫『代用國中』,如果法規能適用,讓新竹縣的私立高中通過新竹縣政府跟教育部談,轉成國家補助的私辦高中,是實務上最快的方式,起碼新竹縣也不用自己自辦新高中,私校也能轉半公立學校,頂多就教育部額外負擔預算問題。」

延伸閱讀

延平中學錄取率18%快比頂大難考!台北明星私校怎不怕少子化?

有網友另指出新竹似乎缺乏升學率高的私校「新竹可能這種學校比較缺,所以國中端才會那麼升學焦慮」「新竹市沒有這種私校,新竹縣義民似乎勉強留得住少數直升」。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競爭力政策觀點地方新竹縣教育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全台「最富里」新竹市所得4連霸!新竹縣首度超車台北市奪第二
竹北遠百385元天價飲釣盤子凱娘?百萬主管刷30杯曝「划算味」
房價漲最多的科學園區不是竹科? 「這區」翻倍暴漲全台最賺
城市學編輯部

城市學編輯部

1995年起,《遠見雜誌》每年發表「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以具體民意反映地方施政成果。因此,《遠見雜誌》於2019年創立《城市學》,我們聚焦城市美學、人文活動、地方治理和智慧科技四大面向,邀你一同探索城市發展的有機未來。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