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的歐洲,當人們還搭乘馬車穿過市中心時,照亮夜晚的通常是這些佇立街頭的煤氣路燈。今日,走在柏林市區,許多人可能還同樣地沐浴在這昏黃、柔和的光線中。
國際各大城市大多已逐漸淘汰煤氣路燈,改用更耐久的鈉燈、鹵燈或LED燈。柏林的煤氣燈也從八萬盞逐漸縮減到兩萬多盞,但至今全球留存的煤氣路燈,仍約半數位於柏林,尤其是未經過共產政權電氣化的西柏林。
要說柏林是二十一世紀的煤氣燈之都,也不為過。在柏林蒂爾加藤公園(Tiergarten),還有一處開放的煤氣燈博物館,展示著柏林常見的煤氣燈柱設計。
圖/德國柏林煤氣路燈,傅莞淇攝影。
緣由於烏克蘭戰爭牽動的歐洲能源危機,迫使柏林從上到下進入節能模式。市府發布指引,呼籲市民調高冰箱溫度、調低熱水器控溫,並DIY為窗戶加裝密封條,共體時艱度過冬季。
柏林市府也調降了公共建築、公共浴池的保暖溫度,縮短夜間非必要照明時間。耗氣又排碳的煤氣路燈,更成為加緊汰換的重點目標。
過去十年,柏林已陸續將超過兩萬座煤氣路燈替換成更節能的LED燈。這一方面是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一方面也是因為維護煤氣燈的成本更加高昂。
根據2012年官方計算,一盞煤氣燈的運作成本約是新型電燈的十倍之多。
柏林煤氣燈柱設計優美,但較繁複的燈座可能有六至九個燈泡。它們大多撐不到一年就得更換,且供應商已經不多。還有部分古老的百年燈柱因閥門問題,必須日夜開著無法關閉,造成額外能源浪費。
如今能源有限,必須做出取捨。政府主張,可沿用傳統燈柱,但照明部分改用LED,並認為LED也可以帶來與煤氣燈頗為相似的光線質感。
圖/取自Unsplash,攝影:Lexi Laginess。
但相似畢竟不是完全相同。
至少,對許多柏林煤氣燈的擁護者來說是如此。再新穎的技術,也難以完全重現煤氣燈紗罩中稀土被加熱時發出的獨特光芒。
營運柏林煤氣燈導覽活動的公民團體「Gaslicht-Kultur」指出,城市的歷史保存不僅限於重要建築物,這些街頭的煤氣燈也具有重要文化、社會意義。它們不僅是柏林工業過往的遺產,見證了柏林走過兩次大戰的歷史,也是柏林夜景的重要成分。
「Gaslicht-Kultur」建議,可以在能源供應吃緊的這段時間暫時停用煤氣燈,改用太陽能發電,或是減少供氣量。但不應該因為一場能源危機,就此剝除柏林街頭的這層文化價值。
希望守護煤氣燈的看法也指出,現存的煤氣燈數量排碳量在整個城市規模中只佔極小部分,且更換電燈的成本攤銷時間過長。
煤氣燈還有其他好處,例如它們不如LED燈那麼容易吸引昆蟲,燈罩也較不容易因昆蟲屍體汙損。
圖/取自Unsplash,攝影:Luise and 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