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梨泰院事件發生在首爾鄰近梨泰院地點出口,街道長度約五十公尺、寬度僅約4公尺以內的斜坡小巷,卻容納近數千人。
以此街道的斜坡尺度加上地板鋪面,在短暫的時間湧入大量人潮,導致下坡民眾跌倒,中坡及上坡民眾不知道前面情況仍繼續往前推擠,造成人群堵塞堆疊擠壓進6至7層,多人窒息缺氧而傷亡。
而後許多媒體及學者做了相對應的檢討,包含當地警方未在通報時間內趕往現場做緊急疏散處理,但此事件並無節慶活動主辦方,是由當地商家聯合舉辦的萬聖節活動,缺乏管理規劃及緊急應變措施。
雖然南韓政府事後制定群眾密集活動和慶典活動的安全管理改善方案,但已造成社會負面評價。
圖/取自google map。
從過去到現在國際上的大型節慶活動造成的踩踏事件有多少件,如下表:
圖/國際大型節慶活動踩踏事件傷亡人數,《城市學》製表。
從上述的表格中可知道,有些踩踏事件所在的空間不一定是狹窄的巷弄,也有發生在街道或廣場的空間,因此不管是何種城市空間類型,都應該在節慶舉辦前做好相對應的規劃。
節慶有官方及非官方舉辦,南韓政府針對非官方的活動已重啟法律的規劃,並將梨泰院事件的傷亡視為國賠。
而在台灣節慶意外不見得是踩踏事件,像2015年的八仙樂園彩色派對火災,是非官方所舉辦的活動,其在各城市舉辦過彩色派對及彩色路跑活動。彩色派對是在八仙樂園承租場地並舉辦音樂活動,當時採購的彩色粉末沒有防火性因而引爆粉塵燃燒及爆炸的火災意外,造成499傷15死的悲劇。
因為此災害事件,政府從2015年11月15日開始,將跟火相關的特定活動做規範,須提交安全管理計畫,由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內政部也將聚集一千人以上並持續二小時以上的活動定義為大型活動,並要求要用「大型群聚活動安全管理要點」來實施規範。
圖/取自臉書「路上觀察學院」。
目前台灣許多縣市的節慶活動並非都官方舉辦,也有傳統民俗的繞境祭典是由廟宇本身或多間廟宇所舉辦的繞境及聖誕祭典如媽祖遶境等。這類活動通常會施放煙火及鞭炮,也需要特別規範及注意。
都市型的節慶活動如萬聖節、聖誕節等,亦有商家聯合舉辦的酒吧節慶或是路跑活動,如天母萬聖節、大稻埕琴酒嘉年華、東區Bar Hopping、螢光夜跑等,也得遵循地方主管機關制定的規則。
圖/2021-2022跨年晚會人潮,台北市政府提供。
像首爾梨泰院的萬聖節活動一次聚集十幾萬人,已經屬於大型活動的定義。同樣的大型節慶活動在台北這座城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台北市跨年晚會起源於2003年末,到2004年末台北101才開始結合煙火秀,使得台北市也成為亞洲知名的跨年城市。
以每年的台北101跨年活動舉例。台北市的廣場空間以年度人流量評估最多數據和密度最高的是台北市政府廣場,一年一度的跨年晚會舉辦在台北市廣場,主要原因是此廣場距離台北市第一高建築地標台北101最近,是近距離觀看台北101施放跨年煙火最佳的空闊地區。
因此台北市政府廣場在市政府建築前會搭建跨年晚會的表演舞台,以提供各地前來觀賞台北101施放煙火駐留的旅客停留,並會在12/31前後一周和周邊百貨商場聯合舉辦跨年晚會等相關的活動。
圖/2021年-2020年的跨年晚會的交通管制範圍地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台北跨年晚會人流次依據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的統計,在2018-2019年達到250萬人次搭乘捷運;2019-2020年則達到320.6萬人次搭乘捷運;2020-2021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人數降至257.9萬人次搭乘捷運;2021-2022年則又降為202.2萬人次搭乘捷運。
從2021年台北市政府廣場前的跨年晚會動線圖,可以得知廣場活動影響周圍交通範圍包含道路有松德路、信義路五段、仁愛路、基隆路、松勤街、莊敬路、逸仙路、松高路、松智路、市府路、松壽路、忠孝東路四段至五段、松隆路、光復南路等路段。
而捷運站包含了永春站、象山站、市政府站、國父紀念館站、台北101/世貿站等。交通管制路段也分為三個階段,會依照12月31日當天來分時段及分流管制車輛來往,並且許多道路禁止車輛行駛,僅供參觀旅客步行。
在2022跨年晚會中,根據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的統計,在台北市政府前廣場,舞台前方及周邊的人潮就超過11萬人,且配合新冠疫情線上直播,線上觀看人數達160萬人。
圖/2022跨年人口密度與台北市政府周圍的街道示意圖,劉思吟繪製。
上圖淺藍色方塊為捷運站出入口示意圖、淺藍色圓點為公車站點示意圖、紅點則為人流示意圖。
在2019年2月16日的台北燈節舉辦於西門町,因台北市政府推動的西區門戶計畫,配合2016年忠孝橋引橋拆除並形塑北門的意象,從2017年往後三年都將西門町設定為台北燈節的節慶主場所。
燈會主場吸引將近20萬人潮前往賞燈,捷運西門站、台北車站及北門站擠滿乘客,尤其在24日的踩街嘉年華遊行與東京迪士尼35周年特別遊行合作,當日晚瞬間湧入大量的人潮,甚至在活動結束後西門站一號及六號出口一度只進不出,造成原本在站內要出站的民眾被迫排隊等待,引發現場民眾不滿。
圖/2019台北燈節點燈儀式,台北市政府提供
今年的10月1日台北市政府舉辦的白晝之夜活動,主題為士林大戲院,分為四大展區,包含士林夜市、台北科學教育館、兒童新樂園、士林官邸。白晝之夜主要是開放市民參與的藝文節慶,從晚上六點到隔天早上六點的藝術不斷電活動,讓士林區湧入近46萬的人潮。
尤其以士林夜市內的街道,雖然夜市攤商認為生意活絡,對士林區觀光收益增長很好,但參與活動的民眾被擠得水泄不通,抱怨動線不佳、沒有控管人流等情況。
圖/劍潭捷運站往士林夜市的大路口,劉思吟攝影
今年的11月內政部針對首爾梨泰院踩踏事件,也開始檢視我國大型群聚活動安全管理與疏散的機制,除一千人以上並持續二小時活動要管理外,另分級管理一千人以上但未達三千人的活動報備,審查需包含場地、器材、臨時搭設的設施、建築物等的安全要項,像出入口及疏散的動線、醫護救護、救災等人員的編制與培訓也是相當重要的規劃。
不僅是中央政府訂定大準則,地方政府也須將相關的措施做滾動式的檢討;若是民眾自發性舉辦的群聚活動,則需由警察機關管制及疏導,以防突發性的人潮群聚或交通紊亂的狀況。
圖/取自Flickr,攝影:H.T. Yu。
而警政署對於大型群聚活動安全管理中有相關規定:主辦單位在活動舉辦前須事先勘查場地並模擬附近交通的衝擊程度、協助規劃交通管制、規劃人員出入動線並需專人引導、緊急疏散救護動線、活動場所人流容納限制及管理、在重要出入口及路段設置防踩踏小組等等。
雖然去年因為疫情參加節慶活動的人數較往年非疫情時期少,但當疫情結束,報復性旅遊及參加節慶活動的人數急遽增加,可能讓節慶活動的主辦方及公家機關要更繃緊神經,提前規劃及模擬各種可能的急難情況,做相對應的配套措施,如何設置「節慶安全網」,未雨綢繆以防類似梨泰院的踩踏事件再度發生,也是當今城市節慶重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