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長侯友宜指出,「新北山海造林計畫」從山林到海洋來增進「藍綠碳匯」,藍指的是海洋、綠就是山林,都有固碳減碳的功能。「尤其新北市率全國之先,宣布『零碳翻轉、新北先行』,面對淨零碳趨勢,新北市政府願意與中央攜手合作,結合產業、學界、NGO與民眾的力量,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衝擊。」
新北市擁有145公里的海岸線,其中包括台灣本島極北端富貴角與極東的三貂角,沿岸山海相映景觀秀麗,外圍海域潮流交匯更蘊育出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為了維護賴以為生的海洋,新北市呼應今年聯合國世界海洋日主題──「振興:海洋的集體行動」,結合產官學力量,積極維護保育海洋生態,在新北市海域放流種苗、漁業資源保育巡護與補助漁會清除海域覆網,並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合作執行珊瑚復育,共同在新北市貢寮的「海洋資源復育園區」海底池培育了1,275株珊瑚,並於2019年起辦理珊瑚小學堂海洋教育體驗課程,迄今已吸引了6,000人次參與認識珊瑚及體驗珊瑚復育工作,提供民眾親身體驗海洋生態保育的可貴,今年在貢寮卯澳灣種植500株珊瑚,拓展新北市海域珊瑚生態。
圖/新北市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合作推動珊瑚復育計畫,讓海洋生態得以永續。
北台灣珊瑚復育推手,現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所長識名信也(Shikina Shinya)教授指出,利用珊瑚無性生殖的特性,讓民眾親手剪下約5公分長的珊瑚片段並綁在珊瑚基座,由潛水員將珊瑚放進海洋資源復育園區(簡稱復育園區)海底池內的珊瑚養殖桌進行珊瑚養殖,當珊瑚成長到15~20公分時,潛水員再將珊瑚種植到大海原鄉卯澳灣。軸孔珊瑚算是最容易培養的珊瑚之一,在復育園區海底池內不僅一年存活率可高達八、九成,而且生長快速,年成長十公分,不過軸孔珊瑚對於環境變化較敏感,一旦水溫上升就容易白化。
除了復育珊瑚之外,花枝及九孔的復育,也是新北市「復育海洋資源」的重點之一。為增加新北市海洋資源,新北市政府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在每年寒風刺骨的11月,以人工方式繁殖九孔幼苗,在復育園區工作人員辛勤照料與細心呵護下,九孔寶寶經過浮游期、浪板著苗期和九孔池成長期等一系列挑戰,終於成長到殼長2至3公分,具有攝食藻類能力,可以逐漸面對大自然挑戰。
圖/放流花枝苗,宣示保育、復育海洋用心。
此外,新北市政府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組的「雙花計畫」團隊,從2015年開始進行花枝復育工作,自2月開始在復育園區殖池搭建適合花枝爸媽交配、增加花枝媽媽產卵意願的花枝產房,經過3~4個月的飼育及照料,花枝寶寶已長到2.5公分左右。而為了讓海洋教育向下扎根,新北市政府還特別選在福連國小畢業典禮當天,在志工們的帶領下,一起將復育園區辛苦復育的九孔鮑與花枝幼苗,送回牠們的故鄉──貢寮卯澳灣,用實際行動愛護海洋、守護新北市漁業資源。
為促進貢寮海域的漁業生態保護,新北市政府除了在此設立「海洋資源復育園區」,還特別將鄰近低度利用的「和美漁港」及「美豔山漁港」分別轉型為生態復育中心及栽培漁業中間育成基地,打造新北復育金三角,結合專業的培育復育能力以及現有東北角的優良海域,進行永續海洋資源。
圖/設立於美豔山漁港的田字型箱網。
其中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合作的美豔山漁港「栽培漁業中間育成示範基地」,搭配多營養層次水產養殖的方式,結合生產不同營養層次的水產物種,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能量損失和環境惡化。「利用多營養層次可將一種物種的未食用餌料和排泄物被重新利用,轉化為另一種物種的餌料、肥料和能量,通過養分循環,將生產效率提高。」目前經過測試的物種有黃錫鯛、燕魚、嘉鱲魚、條石鯛、斑石鯛、笛鲷、黃鱲鰺、星雞魚等多種魚苗總計超過1萬尾,以及烏賊受精卵、牡蠣、水晶鳳凰螺、紫海膽、及大型海藻等棲地營造測試等,而實際上也得以藉此復育海洋資源,達到資源永續利用。
侯友宜表示,市府團隊積極推動山海造林以維護新北市的自然生態,從珊瑚復育到花枝及九孔的復育等,到推動藍海艦隊、淨灘合作社以維護海灘環境,打造珊瑚小學堂讓孩童獲取珊瑚知識等,不僅響應世界海洋日,守護北海岸和東北角海岸的多元海洋風貌,為美麗的卯澳灣海底世界增添新風貌,更為新北市民建構一處安居樂業、永續生活的好環境。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