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並推廣風土學習的家聚落──大浦plus+

融合並推廣風土學習的家聚落──大浦plus+ 圖/大浦plus+的團隊,由左至右為:謝鈺鋆(小葵)、姜佳妤(強妮)、曹芷屏、陳泳翰。(陳泳翰提供)
日期:2022-06-29

隆冬歲末,東莒島上的大浦聚落依舊熱鬧,來自各地的志工在廚房忙進忙出料理午餐;山坡上的魚寮,另一群志工以海灘撿拾的廢五金,透過鐵鏽染技法幻化出一件件印花方巾。入夜後,月光緩緩從海面升起,屋外燃起熊熊火焰準備野燒陶偶,屋內則聚集了以東莒紅土塑陶的志工及藝術家,在國際藝術島忙了數個月,眼看著作品就要成了。

難以想像的是,昔日大浦聚落曾歷經一段杳無人煙的荒村時期,隨著一座座老屋重修、藝術家駐村、「以X換生活」等計畫,大浦開始展現不同於以往的面貌,一面是在地的文化知識,一面是來自外界的刺激,兩者相互碰撞,形塑成一座新型態的「家聚落」。

有空間就有人,就能迸出火花

大浦聚落擁有傳統的閩東文化建築群,與一樣位於東莒的福正聚落,以及北竿芹壁聚落、南竿津沙聚落,同為連江境內登錄的聚落保存區。曾經是整個東莒最熱鬧的大浦聚落,後因漁獲量驟減導致人口外移,曾經歷一段幾乎無人居住、一度淪為空城的時期,許多居民不是移居到大坪村,就是早已遷台定居。

然而,仍有人希望能重新喚回大浦的美好。他們慧眼獨具,鎖定那一幢幢閩東文化老物建築。老屋是聚落的根,只要根還在,就會有重生的機會。

於是,「大浦聚落活化計畫」應運而生。

回溯至二○○七年,現任文化處處長的吳曉雲,當年正是大浦聚落活化計畫的承辦人,那時大浦聚落的許多老屋因年久失修埋沒在荒煙蔓舊如舊」的立場之間溝通協調,終於讓一座座老屋逐漸復甦,展開全新的可能。

而長年在台灣從事社區營造的廖億美,承接了大浦聚落的活化計畫,以重修的老屋做為基地,將大浦定義為一處融合生態與學習的家聚落:在生態面向上,實踐生活的環保;在學習面向上,則將整座島嶼定義為博物館,從生態、植物,到人文、建築,無處不是學習的場域,並透過藝術家駐村的模式,讓外來的創作觀點與在地元素碰撞,產生全新火花;另一面也用「以X換生活」計畫,採十天以上為期,招募來自各地的夥伴,讓他們以慢生活、慢旅行的方式體驗地方風土。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二○一九年,廖億美將計畫主持人的棒子移交給曾來駐村的陳泳翰,於是有了象徵大浦二.○的「大浦plus+」。站在過往建立的深厚基礎上,以及一連串打中目標客群的社群粉專行銷語彙,讓大浦plus+的「以X換生活」計畫,從早年僅限於駐島人員周邊親友的小範圍,逐漸知名度大開、甚至在短時間內湧入眾多報名者,進而逐步擴大計畫的規模。

陳泳翰感到十分慶幸:「不同於多數政府計畫時常一味要求KPI(關鍵績效指標),文化處給予我們很大的空間發揮,除了以老屋做為基地、每年必須舉辦換生活計畫,其餘的活動性質及內容幾乎不設限。」

如此一來,讓團隊擁有許多摸索的機會,比如:曾嘗試將換生活計畫的對象擴展到親子族群,或以夏令營的形式包裝;二○二○年,更將換生活結合「小島學苑」的系列課程,以荒廢多時的「正泰養雞場」做為基地,開設廢木料加工、海廢創作、認識在地藥草植物、蓋雞舍、手作土窯等課程,並搭配來自台灣本島的講師一起採集在地植物,以及教導藥草皂、藥草膏與純露的做法。這些與地方生態人文相互呼應的課程五花八門,為老聚落灌注豐沛的新元素。

陳泳翰策劃「遠得要命廚房」,曾聘請花東樂舞詩烘焙坊的阿美族人Lengos,教大家製作窯烤麵包。(吳東峻攝影及提供)圖/陳泳翰策劃「遠得要命廚房」,曾聘請花東樂舞詩烘焙坊的阿美族人Lengos,教大家製作窯烤麵包。(吳東峻攝影及提供)

生活在他方,向一座島嶼學習

綜覽大浦plus+所使用的場域,包括廚房、起居室、昔日撞球間改造的宿舍等空間,許多是根據聚落保存修繕的使用年限所規劃,以十五年為期。因此,在計畫推行的下個階段,朝向降低依賴政府經費、地方創生與經濟自立的方向已勢在必行。

陳泳翰盤點島上產業,位於大坪村、早年經營阿兵哥生意的餐飲業者已逐漸年邁,為盡早補上東莒島餐飲業未來可能出現的缺口,於是著手策劃「遠得要命廚房」,透過聘請講師與招募學徒的形式進行,即邀請外部廚師前來駐島,除了運用島上的天然食材開發料理,同時協助培植本地或外來青年來此學習、進而開業。

舉例來說,二○二一年五月,「遠得要命廚房」就充分運用正泰養雞場的土窯開設窯烤麵包班。講師是來自花東樂舞詩烘焙坊的阿美族人Lengos,帶領學徒們在東莒島上山下海尋找食材:採集海菜製作海苔醬,或是尋找辛香濃郁的野生麥蔥、居民自製的紅糟、老酒浸漬的葡萄乾等,與麵粉揉合,進而製成一款款深受遊客喜愛的窯烤麵包。

陳泳翰振奮說道:「當時每日麵包的銷售營業額幾乎已達台北市區一般烘焙店的水準,Lengos甚至請託我們找尋島上適合的地點以籌備開店,無奈疫情爆發而暫且擱置,或許日後仍有機會實現這項計畫。」

挖掘閒置空間,賦予嶄新可能

疫情期間,許多預訂計畫被打亂,但團隊豐沛的發想力及執行力仍如火如荼進行著,例如將馬祖傳統甜食的學習課程,轉為線上操作;疫情紓緩後,則陸續舉辦軍事島、野花園、島藥屋三場空間計畫。

野花園的部分,團隊請來「採集人共作室」的陳科廷,帶領前來換生活的夥伴徒步繞島,採集與觀察不同地景的植物樣態、製作樣本並移地栽種,於大浦聚落營造一處集結東莒野生植物的野草花園。

島藥屋的部分,邀請「音藥小屋」的阿發帶領學員一同發想,重新賦予聚落荒廢空間不同的生命力。從二○一九年起,就與陳泳翰同為大浦plus+駐島人員的強妮說明:「聚落裡一部分的老屋呈現頹圮狀態,長滿植物,一步步被大自然收回去。我們避開了傳統上需要取得所有權人同意再改建硬體的模式,採取自發性打掃、軟性改造的方式來整理老屋。」於是,他們在原先破敗的廢墟內,掛起一扇草簾、安置一席木作平台、一處烤火區,並製備防蚊液與艾草膏,打造出這座名為「島藥屋」的空間,讓每位路過的人都能進來享受片刻沉靜。

在整頓的過程中,他們也陸續收集到聚落長輩們分享的老屋軼事:「以前,裡頭的大灶是用來蒸饅頭的,早年屋主會挑扁擔到大坪販售」、「很久以前,鄰近的另一間荒廢老屋住了位福州先生,他會搗杵藥草替居民外敷治病,是那個年代名副其實的島藥屋」。一場行動,串連起居民的共同記憶。

讓無用之物,成為日常使用的藝術

前後十多年的活化過程,讓原先幾無在地居民的聚落逐漸回神,大浦人紛紛回流:人稱「曹爸」的曹祥如回到家鄉展開種菜養雞的退休生活;巷口的金蓮婆婆從熱鬧的大坪村返回童年時期居住的大浦老家;幾位早年居民也回來整頓老屋,開始經營民宿事業。

由於深耕的時間夠長,在地人對於團隊的信任一點一滴逐日累積,讓大浦plus+擁有橫向溝通的充足能量,因此,當馬祖國際藝術島的子計畫需要尋找社區共創的單位配合,大浦plus+成了不二之選。

為了二○二二年上線的馬祖國際藝術島,陳泳翰與強妮找來了「不廢跨村實驗室」、「鐵鏽物件」、「土偶」等藝術團隊駐島,共同策劃主題,同時期待他們能「融合地方關連性,延續藝術作品的使用意義」,這也是為避免熱鬧風光的藝術祭結束後,讓許多大型創作淪為無用之物的狀況發生。

因此,在「不廢跨村實驗室」的部分,「廢青不廢」創辦人楊芳宜,偕同各領域的藝術家夥伴一起率領前來活動的志工們撿拾漂流木、蒐集東莒島上廢棄的漁繩、漁網、寶特瓶。他們將漁網拆解,編織為色彩繽紛的坐墊;再將漂流木製成椅凳,同時採用熱塑方式,將切成細絲的寶特瓶膠條用來固定椅凳結構;最後,把製作完成的坐墊及椅凳安置於神祕小海灣,讓每一位前來拜訪的遊客皆能坐著欣賞這場屬於大地曠野的海洋序曲。

至於「鐵鏽物件」的主理人陳穎亭,則與志工群運用從海灘撿拾的廢棄物,像是漁船本體剝落鏽蝕的鐵片或早期軍械相關的鐵砲、鐵件,以方巾包裹,透過澆淋醋液的方式,再經由時間演進觀察每日變化,創作出一件件無法預期又充滿變化的大型鐵鏽花紋染件,也製作出一系列獨一無二的方巾,並於國際藝術島的活動期間對外販售。

由大浦plus+所邀請「土偶」藝術團隊,用東莒紅土捏塑供盤,搭配動物使者土偶來拖曳供品,展示在白馬尊王廟前。圖/由大浦plus+所邀請「土偶」藝術團隊,用東莒紅土捏塑供盤,搭配動物使者土偶來拖曳供品,展示在白馬尊王廟前。

以紅土供盤展現誠摯心意

每年二月,在四鄉五島沸沸揚揚舉行的「擺暝」,是馬祖年度最重要的傳統祭典,而強妮這樣形容歷年在大浦聚落白馬尊王廟的擺暝盛事:「許多阿姨早在好幾年前就遷居到大坪村,但因感念昔日在大浦開店做軍人生意的時期,每年此時必定備妥豐盛供品回來祭拜,除了既有的三牲、甜點、魚丸魚麵、水果與酒水之外,各個阿姨更是爭奇鬥豔,有的替植物雕花染色、有的在鮮紅的塑膠花灑上閃爍亮片,以答謝白馬尊王一整年的庇佑。」

因此,大浦plus+在與「土偶」陶藝家吳其錚討論創作主題時,便希冀朝供盤設計的方向發展,採集東莒在地的紅土為材,捏塑一件件融合地景意象的陶製供盤,搭配以動物使者為形象的土偶來拖曳供品。

大浦plus+和吳其錚將大型地景擺設在白馬尊王廟前,並將供盤與動物土偶置於擺暝的供桌上,供盤內擺上大浦團隊自製的龜桃、苞當、潤飯、地瓜餃等馬祖傳統甜食,希望能藉此向神明表示最誠摯的心意。

集結眾人之力,深耕島嶼

除了陳泳翰、強妮、曹芷屏,大浦plus+過往還有位駐島人員──小葵,這兩年,小葵運用自身的長照專長,轉職到大坪村從事老人供餐服務。

陳泳翰笑說:「感覺像是一個單飛不解散的親戚,一樣留在島上打拚,但必要時又會相互支援。」無論是單飛的成員,或是許多因為喜歡大浦、曾在此換生活數十天甚至數個月、年年形同候鳥般返鄉的資深夥伴,都是這座家聚落缺一不可的成員。

因為擁有這些穩定的人力支援系統,大浦plus+能在島上最需要人力的時刻投入動員,強妮就觀察到:「雖然我們做的許多計畫能為聚落帶來刺激,但對在地居民來說其實可有可無。然而,當我們號召台灣夥伴前來參與擺暝文化季,從練習打鼓板、扛神偶,到親自上陣,把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日常生活,或許這樣對地方而言,才是最實質的回饋。」

一個年輕團隊的進駐,將島嶼的風土知識、地方居民、來自台灣的換生活夥伴,以及藝術家豐沛的創作能量逐一串連起來,讓一座曾被遺忘的聚落逐日甦醒,綻放出交會時產生的光芒。

--------------------------------

大浦plus+圖/大浦plus+

大浦plus+
「大浦plus+」是大浦聚落的年度活化計畫,以老屋為基地,每年舉辦換生活的計畫,讓更多人認識東莒,也為地方注入活力。團隊成員包含:陳泳翰(照片人物)、強妮、曹芷屏、小葵,每年他們邀請專業工作者前來進駐,與聚落居民、換生活夥伴互相激盪,在東莒島上擦出嶄新火花。

(連江縣政府 廣告)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馬祖產業重生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