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的流水與河道旁滿是綠意盎然,兩岸的河岸間,在兩個小時內,竟可觀察到35種鳥類出沒,其中以花嘴鴨,翠鳥,鷹斑鷸,白腹秧雞,小環頸鴴、台灣原生種八哥最特別,都市中能擁有如此愜意的自然生態景觀,就像沙漠中的綠洲般,吸引著人們前來從事各種舒心療癒的休閒活動。
圖/板橋湳仔溝經新北市水利局重點整治後生態回來了,新北市長侯友宜與民眾一起賞鳥。(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很難想像,早年板橋對外交通不發達,原本是名為湳仔溪的湳仔溝,每天有上百艘船穿梭河道,被視為板橋地區的母親之河。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河運逐漸沒落,加上工商發展以及交通的需求,湳仔溝自六十年代開始成為工業廢水的排水道;七十年代溝畔成了垃圾堆積場;八十年代填河闢建環河道路;九十年代,沿著湳仔溝蓋起了特二號高架橋,湳仔溝被注入大量的生活污水及工廠廢水,導致自此污泥、垃圾滿佈,只要風向不對,沿線民眾都因味道難聞,家中門窗都不開,更別說生態物種可生存適應。民眾對於這條曾經枋橋街繁榮的歷史之河—湳仔溝,已漸漸失去了記憶,溝畔的居民也早已忘了這條河流的名字,認為這不就是一條臭水溝。
圖/整治前的湳仔溝是名副其實的臭水溝,惡臭難聞。(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侯市長上任後全面盤點,啟動「新北市河川流域治理平台」整合水利、環保等各機關的力量,自2007年分三階段整治湳仔溝,前後近15年花費逾16億,經過既有截流設施修補、拆除既有攔水堰、增設抽水機組順暢水流、打造蜿蜒河道,並於河道內種植水生植物,營造自然景觀、成功回復湳仔溝的生態。
圖/翻轉臭水溝,見證湳仔溝蛻變。(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湳仔溝的成功翻轉與蛻變,不只造福周遭的居民,更是環境永續的最佳典範,因此水利局無私地將湳仔溝溪的生態資源分享給各界,希望做為市民朋友、學校團體的良好環境教育學習。
目前湳仔溝實地調查發現至少有55種生物、52種植物(41種鳥類、10種兩棲爬蟲類、4種魚類、34種草本植物及18種喬本植物),台北市野鳥學會也在兩個小時內觀察到35種鳥類出沒,這次的大觀國小湳仔溝生態環境教育活動中,水利局請河道整治相關工程人員,以生動有趣的故事介紹,為學生們解說湳仔溝的整治緣由與過程,同學在看到過去湳仔溝髒亂不堪的照片,對比如今眼前的美麗景緻,直呼不可思議,對於辛苦的工程人員,也表達敬佩和感謝之意。這一堂湳仔溝生態環境教育課程,將河川整治、環境教育、人文與永續生態深植我們下一代的心中,也讓新北河川流域水環境與人文發展能夠共同永續滋長、生生不息。
圖/「那是什麼鳥?」透過望遠鏡,小朋友興高采烈的看著鏡頭裡出現的鳥兒,透過解說也了解了環境對鳥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