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時間:2022年2月24日 】
「如果車子都能像瓦力(Wall-E)太空艙一樣,由系統處理路線與自動駕駛,就沒有塞車了」彰化縣25歲陳小姐對智慧城市的想像,非常科幻,卻也有幾分成真的可能。
「希望在人煙稀少的路上,有更強的監控設備,同時與手機之類的某種裝備連線,遇到危險情況,能即時自動報案或發出巨響」新北市36歲王小姐想像的智慧城市,反映對現下生活的不安。
「我在意的是,有沒有更智慧的醫療環境,例如AI人工智慧的掃描診斷與疾病預防」新北市40歲林先生想像的世界,極為務實。
根據《遠見雜誌》「2022智慧城市大調查」,人們對智慧城市的想像,在撥開電子設備與App軟體的炫目外衣後,仍是「以人為本」的未來世界,人們期待透過科技手段,達成更適宜生活的群居文化、一個智慧宜居的城市。
圖/智慧城市從過去強調的「智慧」應用,在節能減碳的永續概念之下,2022年回歸以「人」為本的宜居概念,不只是這一代人宜居,也需要考量下一代人的宜居權利。蘇義傑攝。
「宜居城市」的概念,可追溯至1980年代末期,都市人對生態環境與永續發展的意識逐漸形成。
這股反思浪潮,到1996年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提出「城市應當是適宜居住的人類棲地」概念後,成了國際社會廣泛共識,接續工業革命「快速、機械感」都市概念,開啟21世紀全新城市觀。
此後的城市規劃,不再只是以「經濟推進」發展作為生活水準的根基,而是更關注居民的精神提升,人居環境友善的建構,以及生活多元性,以達到社會、文化、環境、經濟,多重面向互不剝削的平衡發展。
圖/城市如何透過智慧工具,回應人們宜居需求?宜居城市又是如何運用科技應用?智慧化的台中中央公園,做了美好的示範。蘇義傑攝。
「城市是一個人口集中、服務集中的場域,也是經濟發展的引擎,所以,探討城市發展的重點,在於公共設施是不是足夠,也包括過程中的帶來的環境汙染」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麗玲表示,網路成為現代都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智慧工具帶來的數據,也成為人們生活、生產的重要參考,是現代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
究竟,擁有哪些智慧化公共設施的智慧城市,符合現代宜居需求?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全球智慧城市指數(SCI,Smart City Index)調查,研究全球118座城市智慧化發展,隨機抽取各市120位市民進行訪談,以「硬體設施Structures」與「科技服務Technology 」2大要素作為評比構面,依分列健康和安全、運輸和交通、城市活動、工作和教育機會、治理5大類別。
其中,2021年採用的49個細項指標,包括智慧化資源回收服務、智慧醫療服務、免費的無線上網、汽車共享和腳踏車租用、公民線上投票等。
台灣受益於由來已久的科技產業深植,台北在全球智慧城市名列前茅,2021年甚至從2020年的第8名,一舉躍進到第4名,達歷史高點。
圖/羅之盈整理。
台灣科技智庫、國研院科政中心研究員莊純琪在報告中分析,從台北市SCI來看,透過智慧應用,提供便利的醫療預約看診,以及優異的醫療技術與服務品質,受市民高度評價。
此外,還有線上購買展演與博物館門票,方便參與城市活動的途徑,都得到在地人讚賞。
但從空氣汙染、塞車、房價與居住正義,以及智慧應用防制市政官員貪腐等層面來看,仍有改善空間。
莊純琪並舉例,新加坡連3年蟬聯冠軍,主要在於「軟硬都好」,公共衛生環境、醫療服務、終身學習機會、高速網路、線上服務多元等滿意度高「新加坡利用智慧科技建構完善整體軟體設施與環境,進而提升生活與文化品質,是值得我們借鏡學習的國家。」
從台灣智慧城市發展脈絡觀察,最早可回推到20年前,公部門開始推動的「無紙化」服務,基本脈絡是為減少浪費,爾後推進到政府e化、智慧化,用以強化局處溝通與民眾服務。
隨網路速度提升和服務項目的演化,目前智慧城市可實現在8大領域:上網保障、智慧、醫療、遊憩、消費、教育、住宅、職場。
普遍常見的項目,包括即時路況App、醫診線上掛號、旅遊資訊平台、學校上課系統等;近期較新穎的項目,則有無人駕駛巴士、虛擬實境(VR)仿真旅遊、無人機(車)宅配送貨、智慧養殖場域等。
智慧城市軟體商、SAS台灣業務顧問部副總陳新銓分析,智慧城市發展框架的基礎底層,來自各種感測器數據,透過物聯網資料串接「智慧城市是整合性的智慧營運管理,用來回應人們生活與產業所需,包括能源管理、環境管理、交通運輸、生活管理4大面向,提高整體品質,更適宜人們居住。」
「2022年,智慧城市發展有3個面向,值得重點關注:交通、住宅、農業」智慧城市專家顧問陳曉開分析,台灣推動智慧城市多年,關鍵服務是2008年左右開始的「公車即時動態」,便利性讓多數民眾有感,充分體驗到,帶動一波應用熱潮。
從公車即時動態系統發展過程來看,從網頁版、手機網頁版、再到App,橫向衍生至智能公車站亭、動態電子看板,甚至整合太陽能發電板,每一次迭代更新,都用到當時最新的電子產品,也等於餵養台灣電子製造業、智慧城市供應鏈的成長。
陳曉開表示「『交通』是所有城市推動智慧生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直到現在都是,2022年主要應用,就要看『智慧電杆』了。」
所謂智慧電杆,是指結合5G信號、路燈照明、號誌指示、治安監控等,甚至能整合太陽能發電、空氣品質監測、道路淹水警示、電動車充電等,多種街道設施「融為一杆」的電線杆。
智慧電杆供應鏈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台北市、新北市加總,約有26萬盞路燈能智慧化,新的LED接受感測器監控後,相較傳統鎢絲或鹵素燈,耗電可降低至1/10。
「燈杆智慧化可讓智慧城市的觀念,轉化為更具體的產品,對市民來說,城市更智慧化帶來生活便利,對產業而言,是很強大的商機」童子賢估計,目前全球僅有2%、約7000萬支電杆具備智慧化應用,預期未來10年將有上億支電杆邁向智慧化。
此外,近年各縣市政府開始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重點領域。
六都紛紛開啟智慧住宅案型,除最簡單的智慧電表,也慢慢加入更多環境管理;農業大縣亦出現智慧養殖、智慧農場、產銷整合的應用。
長期擔任智慧城市展審議委員的陳曉開觀察,雲林、南投、宜蘭等農業縣市,居民主要是農漁民「談怎麼讓種植養殖更高效,反而是公部門可以幫上忙的。」
整體來看,智慧城市發展從一開始的減少浪費與便於管理,到2022年更注重「永續」。
台灣正在經歷能源轉型,又需要回應全球氣候變遷之下,降低碳排放的主流思惟,所以智慧城市的8大領域項目,都能看到「節能、減碳」的內在訴求。
「城市發展的價值,當然是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但改善的代價,不能犧牲下一代生活環境」黃麗玲表示,智慧工具提供數據與資料,讓人更容易看到全貌,也可提醒看不到的細節,所以智慧城市應用,不只是便於管理,也能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協助人民做出更永續的生活選擇。
2022年全球人口達到79.2億,聯合國調查統計,2018年全球多達55%居住在都市中,約42億人,預計2025年將增至68%,超過全球總人口2/3。
其中,人口超過1000萬的特大城市(Megacity)快速增加,1990年僅有10個,但到了2017年,已增至33個,預計2050年達到43個,人口高度密集,如何維持便利與永續,成為都市維持宜居的高度挑戰性,而智慧城市,提供現代化的解方。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圖/《城市學》製圖。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8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