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書摘 《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多工害大腦海馬迴記憶流失於紋狀體

母胎單身大增手機是元兇?谷歌效應害人類變笨,一招救數位失憶

母胎單身大增手機是元兇?谷歌效應害人類變笨,一招救數位失憶 圖/張智傑攝。(示意圖)
作者:書中城市
日期:2022-01-14

編按:蘋果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曾說,電腦像一台「心智的腳踏車」,也就是加快思考的工具,但他自己卻堅持不讓孩子碰iPad,顯見手機這類3C產品玩整天,人類學習效果、記憶力和專注力只會更差,《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一書作者安德斯・韓森因此提醒,大家用起來輕鬆愉快的電腦,也許改稱替代人類思考的「心智的計程車司機」更為貼切。

手機沒讓人類升級2.0,反降級回0.5

看清真相,才能找回身心優勢,身處注意力喪失時代,《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一書作者,同時也是瑞典知名精神醫學專家安德斯・韓森,特別從腦科學和人類進化角度,提出獨到見解與客觀證據,強調人體大腦難以適應快速變動的科技。

無奈的是,根據研究調查,人平均一天滑2600次手機,盯4小時螢幕,導致人類世界,壓力指數飛天、睡眠品質低劣、難以專心,各類假訊息傳染病、數位忌妒、注意力殘留、自戀流行病等問題不會層出不窮,憂鬱和焦慮等症狀甚至成為跨國通病。

看更多 》美輪明宏當手機桌布加薪中刮刮樂?華燈初上寶寶掀好運都市傳說

加上社群媒體APP的開發,正是基於人體腦部獎勵中樞,會釋放快樂物質的「報酬系」機制,因此愈來愈多高科技名人,禁止家中孩童使用3C產品,連臉書按「讚」煽動功能的創建者都示警,網路成癮的危險性跟海洛因有得拚。

取自Unsplash。(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示意圖)

由於手機沒讓人類升級成2.0,反降級為0.5,因此安德斯・韓森遂以「教育大國」瑞典這部震撼世界之作,發表最新腦科學研究,盼大家從手機依存問題中,找出與數位科技共處的身心安穩之道。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資訊難成記憶!數位失憶、谷歌效應讓人類知識銳減 

所謂「谷歌效應」(Google Effect)或「數位失憶」(Digital Amnesia),意指資訊被保存在其他地方時,腦部不會主動想去記住的現象。

而且比起資訊本身,腦部會優先記憶資訊留存的「位置」。

取自Unsplash。攝影者Firmbee.com。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Firmbee.com。

然而,不光只是想不起這些資訊而已。某項實驗讓受試者參觀美術館,要他們從中挑幾幅畫作拍照,其他看過就好。

隔天,再讓他們看一些畫作的照片,其中參雜幾張美術館內沒有的作品。題目就是要他們回想一下,這些照片與美術館內的畫作是否一致。 

後來發現,他們沒有拍攝下來的畫作都記得很清楚,有拍攝的卻不太記得。

如同我們不會想記住存檔在筆電裡的文章一樣,已經拍攝下來的東西,也就不打算留存成記憶了。

我們的腦袋會走捷徑「因為照片就看得到,不用存在記憶裡也無所謂吧?」 

看更多 》新冠C世代搶登元宇宙「五拋青年」被現實擊潰連虛擬世界都輸?

那麼,我們為何需要具備一些知識在腦子裡?明明手機就有谷歌、維基百科可以查,不是嗎?

的確,如果是電話號碼之類的,不會有問題,但用谷歌代替一切應具備的知識,當然行不通。

人類必須具備知識,藉此才能與社會有所連結、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並辨別詳查資訊的正確性。

將資訊,從工作記憶轉為長期記憶的固化過程,不是只有將腦部RAM(隨機存取記憶體)中的「原資訊」移到硬碟而已。資訊需要先融合個人自身體驗,再構築成我們所謂的「知識」。 

所謂人類的知識,並不是將記憶下來的東西,像連珠炮似地背誦出來就好。

你所認識的人當中,最聰明的那一個,不見得一定可以在「棋盤問答」(Trivial Pursuit,考驗一般常識的益智問答型桌遊)這遊戲中獲勝。

它真正的涵義,是為深入學習某項事物,需要同時具備專注與深思熟慮的能力。

在充斥快速「點擊」的世界裡,這件事被遺忘淡去的危險性很高,因為一頁頁瀏覽網頁的人,並沒有給腦部消化那些資訊的時間。 

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說,電腦就像一台「心智的腳踏車」,也就是加快思考的工具。取自達志影像。圖/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說,電腦就像一台「心智的腳踏車」,也就是加快思考的工具。取自達志影像。

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說,電腦就像一台「心智的腳踏車」,也就是加快思考的工具,說不定稱它為代替我們思考的「心智的計程車司機」更加正確。

有了電腦,確實輕鬆愉快,只不過你想將學習新事物這件事,交給誰呢?

對周遭漠不關心吃飯或喝茶當中,每次只要對方拿出手機來,我就會覺得煩躁。

儘管自己,也不是那種了不起到可以說什麼大話的人,只不過,除了能獲得對方感謝外,我不想拿出手機,是由於一些個人的堅持,因為手機擺在眼前,雙方的對話會變得有些無趣。

手機太有魅力,會讓人對周遭事物興趣缺缺。 

某項研究,讓30名受試者與陌生人隨意閒聊10分鐘,雙方隔著一張桌子相對而坐,其中一部分人將手機擺在桌上,剩下的沒那麼做。

之後,詢問受試者是否聊得開心,結果發現,手機在視線範圍內的那些人,除了聊得不太開心外,也覺得對對方很難有信任感與共鳴。

先說明一下,手機只是擺在桌上而已,不允許拿起來的。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值得驚訝的事。無庸置疑,是因為多巴胺下令,要我們應該對哪件事感興趣。

眼前,既然有一個每天會賞給我們無數次少量多巴胺的東西,腦部當然會被它吸引,為了抵抗想拿起手機的衝動,只好額外占用有限的專注力。

如同前面提到的,所謂視而不見,其實是刻意並積極強迫腦部運作的行為,以致於跟不太上彼此對話的節奏。 

張智傑攝。(示意圖)圖/張智傑攝。(示意圖)

針對與朋友共進晚餐的感想,研究調查過300人的研究員,也著眼於同樣的心理傾向。

受試者中,有半數被告知用餐途中會收到電子郵件,所以讓他們將手機放在桌上,剩下的一半則被要求不要拿出手機。

餐後,手機擺放在一旁的受試者感覺晚餐差強人意。雖然沒有極端差異,但可以明顯看出結果。簡單來說,一旦手機擺放在眼前,與對方共處的時光就會變得乏味。 

你也許認為,不過就因為一封郵件而拿起手機,應該不至於搞砸整個晚餐氣氛吧?

或許是不會,但這些受試者不是只將手機擺在那裡待命,晚餐過程中,有一成以上的時間在滑手機。而手機一開始擺在那,只是為了回一封郵件而已。 

多巴胺的作用,雖然是為傳達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應該專注的,可是這裡所謂的「重要」,既不是拿到好成績,也不是升官,或使自己活力充沛,而是讓我們的祖先存活下來,並留下基因。

其他還有什麼東西,能像手機設計得如此巧妙呢?竟然能在一天內給我們300次以上少量的「多巴胺針劑」。手機始終不斷在要求你「專注在這裡吧!」 

讀書或工作中也忘不了手機,很奇怪嗎?為了不要拿出手機,竟然還得耗費智能的處理能力。實在是因為它太過有魅力,讓人覺得共進晚餐的朋友顯得很無趣。

這個每隔10分鐘就會給你新鮮體驗與獎賞的東西,一旦失去,便感覺有壓力。不,說不定是近乎恐慌的地步。一點也不奇怪,是吧?

海馬迴存放的記憶,因多工錯置紋狀體

記憶被保存在腦的各部位,比方說,事實與經驗,一般是進入所謂的記憶中樞「海馬迴」。

另一方面,學會騎腳踏車、游泳或揮桿打高爾夫球等技能,所用的是大腦基底核的紋狀體。

不過像邊看電視邊讀書之類的,同時進行多項工作時,資訊常常會進入紋狀體。

也就是說,腦部將有關事實的資訊送錯了位置。一旦回復到一次只做一件事的時候,就會改送回海馬迴。 

取自PhotoAC。(示意圖)圖/取自PhotoAC。(示意圖)

舉例來說,假設之前在紐約散步時,吃過非常好吃的巧克力甜甜圈,下次不論再到紐約,或在其他地方一吃到甜甜圈的時候,記憶就會甦醒。

另外像是與當時裝扮相同、吃其他巧克力口味的美食,或心境跟在紐約一樣等。腦部最擅長聯想,能夠以某種形式,讓我們回想過去那些細微線索,以喚起記憶。 

靈活多變的記憶建構能力,在同時進行多項工作時,有部分會流失。

看更多 》元宇宙「雲端情人」掀失業潮?虛擬員工管家增,AI毛孩比人受寵

原因在於,這些資訊不只送往海馬迴,也會送進紋狀體。其實記憶測試中,多半研究受試者是否記得某些數字或字詞等,遠不及所謂的記憶還要複雜。

有關事實的記憶,在融合個人體驗後才能建構成知識。我們會仔細體會斟酌這些知識,並換個角度重新觀察,嘗試去理解自己周遭的世界。 

這不尋常的複雜系統,受資訊洪流多大的影響?目前還無法完全正確的了解。

不過應該可以說,數位化的影響所及,比我們想像得更加嚴重。

希望各位思考一下,比起記憶測試中,測驗人們可以記得幾位數字,如果此刻連最根本且重要的部分也失去,又將如何?  

書籍《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究竟出版提供。圖/書籍《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究竟出版提供。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書摘資料,究竟出版。

作者簡介|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

1974年出生,瑞典精神醫學專家,並具有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MBA學位。

於世界最有威望的卡羅琳醫學大學(也是頒發諾貝爾生醫獎的單位)接受培訓,累積多年研究成果,至今發表2000篇以上醫學論文,是世界級研究者。在瑞典其地位與《真確》作者漢斯.羅斯林相當,為國民醫師。

同時安德斯・韓森也是一位受歡迎的演講者,在瑞典電視台播出有關大腦的系列紀錄片,並出版多本關於大腦的書籍,成為超級暢銷作家,著有《真正的快樂處方》,在人口1000萬的瑞典暢銷60萬冊。

第二本書《拯救手機腦》,不僅在瑞典熱賣書排行榜蟬聯42週,在日本也引起廣大關注,一年內熱銷超過60萬冊,成為年度No.1暢銷書。

譯者簡介|葉小燕

專職譯者、台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譯作包括《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等。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投書觀點智慧政府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2022地震防災警報6大APP必載!iOS、Android國家級邊緣人激推
高嘉瑜手機充電驚遭林秉樞偷拍?Qubii備份豆腐5認證駁資安外洩
元宇宙全產業虛擬經濟致富術!翻轉「地球是圓的」成轉型搶錢磚
書中城市

書中城市

城市中的迷途小編,介紹各種和城市主題有關的實用書訊。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