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竹市政專書《新竹市跳級生》正式出版,新竹市市長林智堅在繁忙的公務行程之餘,仍然馬不停蹄在鷹王肉圓、直達咖啡、長興釣蝦場和遠東巨城購物中心等有濃濃「新竹味」的地方,舉辦了四場簽書會。同時,也於12月11至26日,在新竹州圖書館策劃「新竹市跳級生 建築寫成詩」展覽。
什麼是新竹模式?什麼又是新竹經驗?今年七月,總統蔡英文造訪寬敞明亮的新竹疫苗施打站時,大讚:「叫新竹市全國第一名也不為過」,認為在疫情緊張期間,新竹市祭出的防疫措施,等於創造了所謂的「新竹模式」,近來,為了因應天氣轉變,市府還首創在室內市場打疫苗的服務。
同時,無數個新竹模式,又累積成獨特的新竹經驗,不僅讓國內外民眾開了眼界,也成為其他縣市的模仿標的。例如新竹241藝術空間,除了讓新竹市民在家鄉就能享受到免費的高端展覽,還吸引了來自各縣市的莘莘學子、藝術機構和外籍人士。
不論是新竹模式或新竹經驗,林智堅僅就任市長短短七年,怎麼能做那麼多事?曾幫許多城市規劃公共建設的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提到,他本來認為兩任市長、八年時間,能建好一個新竹公園就很了不起,沒想到不僅新竹公園完成了,市立動物園重啟了,連步行城市、微笑水岸都串起來了。究竟,新竹市政府是如何辦到的?
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前新竹市市政顧問林盛豐觀察,最大的關鍵,在林智堅和帶領的團隊身上。曾於陳定南任宜蘭縣長時期,擔任縣政顧問的他直指:「當年的宜蘭和現在的新竹都有專業人才,但宜蘭是一個(人),新竹有一群(團隊)。市長和團隊的表現真的是100分。」
他以每周固定召開一次的「重大建設會報」為例,新竹市能逐步長出生氣勃勃的公共建設,得歸功於林智堅擔任市長七年來,在每周一下午一點,都固定召開重大建設會報。會報由秘書長陳章賢率領一級主管主持,市政顧問、工程相關局處首長、廠商代表、承辦人員紛紛與會,會議中,各項重大建設案被報告進度,規劃單位則展示設計圖和建築模型,往往要到晚上八、九點方歇,「會報的好處,是讓每個案子都能有半年到一年的前置作業準備時間,」林盛豐點出重點。至今會報已召開超過230場,討論案次則有700案以上。
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在會議上,林智堅通常尊重專業、不多話,僅在必要時做出關鍵決策,「其他市長只管預算、執行時間,他(林智堅)卻對美學很有直覺,且像海綿般吸收新知,這很難得。但另一方面,遇到重大決議,他又能負責拍板,」林盛豐舉例,像是討論新竹市立動物園時,因為希望擴大棲地空間,給予動物更大的生活範圍,就必須減少動物,眾人對此決定感到兩難,最後還是林智堅一句客觀的「那就減少吧」,才讓案子繼續順利推行。
林智堅強調,重大工程會報不僅對新竹轉型至關重要,連對他自己都是,「每次只要到星期天晚上,我就格外開心,因為星期一要開重大建設會報!」他笑稱,每天都有許多市政要面對,會報雖然也是工作,但對他來說,反而是個休息和吸收的機會,「我其實是會議中受惠最多、最幸福的。如果我不當市長,大概會當建築人吧。」
事實上,以市民需求為優先、相信專業、公大於私,是林智堅對市政的三大堅持。他提到,有些地方首長會希望在城市內留下曠世鉅作,但新竹市是以人為本,市民的小事就是政府大事,因此這七年來,城市內出現的步行城市、微笑水岸等公共建設,目的都是提供市民更好的生活環境;其次,他知道時間緊湊,邀集全台最好的建築團隊後,待案子一確定就著手進行;他也要求聚焦多數人的利益,並就著產出的成果,傳承城市文化精神。
林智堅笑稱,他剛當選市長時,走在街頭,市民對他幾乎毫無反應,如今七年過去,狀況有著天壤之別。現在的他,時常收到市民的謝意與回饋,還有人會循著他的臉書,去「踩點」各項新落成的公共建設。像是近來,就有朋友造訪柴橋市民活動中心後,不吝讚美那真是「全台最美的活動中心」。
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在新竹土生土長的林智堅,本著讓家鄉更好的夢想,讓市民更幸福的初心,說服台灣最頂尖的建築師、市府團隊一起為目標努力,最終成功創建出最獨特的新竹模式,一步步堆積成新竹經驗,並透過《新竹市跳級生》和「新竹市跳級生 建築寫成詩」展覽,與所有人一同分享感動。
( 新竹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