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竹市政專書《新竹市跳級生》正式出版,書中講述了林智堅擔任新竹市市長的短短七年間,如何帶領團隊成功創建「新竹模式」,專書同時還搭配專屬活動,於11月6日至14日在實踐大學台北校區舉辦展覽,具體化呈現新竹市的成果後,也於12月11日至26日移師新竹州圖書館,策畫「新竹市跳級生 建築寫成詩」活動,持續與熱衷公共事務和城市治理的民眾,分享無數的「新竹經驗」。
此次展覽分成「步行,邁向幸福城市的開始」「美麗水岸,令人微笑」「新校園,新思維」「記憶再生,凝聚眾人」和「創意,讓人安居」五大主軸。事實上,早在今年七至十月間,新竹市政府就代表台灣,前往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參與史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台灣近代建築文化展——「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Taiwan Acts! Architecture in Social Dialogue)。展覽中,新竹市的公共建築與城市景觀,都一一站上國際舞台,讓全世界看到。
因此,策展人、嶼山工房主持人暨建築師林聖峰指出,市府帶著豐富的成果返台,策劃這次專書的展覽並不難,「難的反而是如何做出取捨,我們最後大概只取了十分之一吧!」林聖峰笑稱,因為市府最初進行各項建設的規劃時,便想得相當清楚、完整,這幾年來,從步行城市、微笑水岸到新校園運動成果的逐步顯現,也都有留下紀錄,「所以辦展很輕鬆,他們(新竹市政府)向來就是這樣做事的。」
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展覽裡,「步行,邁向幸福城市的開始」「美麗水岸,令人微笑」「新校園,新思維」三大展區,展現了市府對城市的系統規劃。例如步行城市展出的新竹大車站計畫、新竹公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隆恩圳和幸福廣場等各項成果,其實是林智堅對選民的承諾。
這七年來,他積極推動路平專案、公園整建、新校園運動、通學步道和騎樓順平等種種計畫,宏觀來看,這些工程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因為當計畫一一完成後,便串起舊城區的綠帶與市民生活共同圈,完整了新竹這座年輕古城「步行城市」的願景拼圖。
以正在進行的大車站計畫來說,一般處理鐵路的方式是高架或地下化,但費用昂貴,且未必能為城市帶來等價影響,而市府的處理方式,是打造串聯前後站、成本相對低廉的「跨站平台」。林聖峰指出,台灣傳統的車站廣場常見一堆加蓋,公車、計程車動線混亂,大車站計畫首先將交通量梳理開,把轉運站、計程車的空間往後推,空出給行人活動的大廣場,「這平台夠大,還串聯了百貨、商辦等開放空間和公共設施,另外形成一個重要的都市核心,可以活化都市。」
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除了打造、修整公共建設,市府也對城市號誌、指標進行系統性整理,包括路燈和地面鋪面、紅綠燈的擺放位置,都要求做到跨局處統一,「新竹市政府許多公共建設採取的是『減法設計』,不需要很多經費,只是稍微調整一下,用修景取代新建,感覺立刻不同,」前新竹市市政顧問林盛豐點評。
在「美麗水岸,令人微笑」展區中,則呈現新竹市17公里海岸線到頭前溪左岸,各個景點沿線畫出的微笑圖形。這段路線過去雖然有自行車道,但由於未妥善維護,導致環境雜亂危險。對此,市府團隊與多位景觀建築師合作,藉由將水岸自然化、改變植樹方法,像是為新竹漁港引入大量草地和樹林,以生態工法改造堤防,讓水岸空間逐步轉化為充滿自然生態的場域。
如今,微笑水岸沿線不只受到自行車族喜愛,更是外地遊客前往新竹必定要造訪的地點。周末假日時,常能看到一家老小、網紅網美,前往利用高低落差打造的魚鱗天梯,或是使用耐候材料建起的波光市集,享受愜意時光。
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而走到「新校園,新思維」展區,可以看到七年來,新竹市政府針對超過30個校園空間進行新建、改造的成果。其中,由黃聲遠帶領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團隊,負責設計、監造的關埔國小,便是新校園運動的起點。關埔國小低密度、開放式的群聚式建築,營造兼具自然生態多樣性和美學的環境,落成後在全台掀起熱烈討論,被譽為是一場勇敢的校園實驗,「在30多件校園改造案中可以看到,建築師都不是想著把校舍蓋完就好,而是想形塑出一些『觀點』。觀點不只針對校園空間,還有對都市的看法。所以這波改造,帶起了重新思考校園建築的風潮,」林聖峰分析。
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城市裡,每個建設的影響會擴及三、五十年,甚至長達百年,藉由展覽,關心新竹市發展的民眾,將一窺城市未來的嶄新風貌。
(新竹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