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飲料深受國人歡迎,加上入門門檻較低,不少業者紛紛投入。
根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統計,全台手搖飲料店家數逐年攀升,從2008年1萬家成長至2018年,已突破1.8萬家,2021年9月更直接來到2萬6255家,且這項數據有按月增長趨勢,其中又以「冰果店、冷(熱)飲店」增加1183家最多。
看更多 》八方雲集鍋貼水餃貴0.5元!庶民小吃到餐廳「通膨漲價」一次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飲料店家數前6名均為直轄市,占比合計70.7%,不過前3名都在中南部,想必與氣候較溫暖、店面租金較便宜,脫不了關係。
位居全台之冠的高雄市,飲料店家數2021年來到3995家,占比15.2%;第二名為台南市,共3721家,占比14.2%;最後是台中市3592家,排名第3。
看更多 》國旅券增多術!網推KLOOK 6大使用平台「隱藏買法」CP值超高
又若以店家數密度來觀察,嘉義市平均每萬人口中有21.7家,居全國首位;台南市19.9家、澎湖縣19.4家分居2、3名。
而台灣人口數最多,擁有400萬人口的新北市,萬人中卻僅5.9家飲料店,密度最低;桃園市則在萬人中,僅7.6家飲料店,密度倒數第2。
圖/陳之俊攝。
不過本土受疫情影響,手搖飲料店2021年6、7月業績還是大幅滑落。
根據經濟部手搖飲料店營業額統計,5月下旬開始,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升溫,營業額降為61億元,只剩4月的7成左右;6月續跌至51億元,是2013年2月以來最低,年減38.8%,為歷年最大減幅。直到10月解除內用隔板,營收才轉為正成長,以2.6%年增率終結連續5個月衰退的窘境。
對此經濟部也表示,疫情打亂飲料店營收淡旺季,以往7至9月、12月至隔年1月因逢寒暑假、聖誕節慶等季節與氣候因素影響,是飲料市場高峰,但2021年5至9月,因各餐飲場所禁止內用,來客數如跳水般下滑,營業額年增率均呈負成長,表現異於以往。
但防疫帶動無接觸消費趨勢,相較去年,2021年以「線上點餐」「加入外送平台」及「行動支付」各增加10個百分點以上,反映疫情期間,業者除強化數位服務、提供自有外送外,也積極與外送平台合作,拓展客源。
又付款型態,過去以「現金」和「信用卡」居前2名,2020年分別占68.2%及15.6%,本土疫情爆發後,消費者減少外出,透過外送平台下單付款,而平台定期以匯款方式轉給店家,使「支票、轉帳、匯款」付款方式躍居第3,占10.7%,較2019年上升7.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