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一個週末的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雖因疫情延後而受限,僅2天半的時間(11月19~21日),不過當週末恰逢花蓮聯合豐年祭,因此市區有非常多觀光人潮,但多數還是為參加豐年祭。
原先在林昆穎設想中,於日出香榭大道上設計8道問題,盼帶動周邊商家和在地居民,協力創造一個別開生面的藝術節慶:透過「問」的方式,希望擾動到的不只遊客,更多是在地居民對這條大道、乃至花蓮的想像。
看更多 》花蓮沒有指標性活動?城市空間藝術節「溫花蓮」八問翻轉東部
以當天參與節慶的親身體驗而言,本次城市空間藝術節儘管拋出許多問題,但現場實際「發問」或「回答」的民眾並不多。
這可能是因為台灣民眾長期以來,不擅長也羞於公開對藝術家發問,對這樣藝術互動的形式,仍停留在旁觀賞的被動式參與,少了可能是最精采的互動火花。
縱使如此,自11月19日傍晚展開的活動,還是吸引香榭日出大道一旁,逛完東大門夜市乃至夜間來此散步的家庭、民眾駐足欣賞,讓這場活動成為花蓮在地藝術家接觸民眾,展現花蓮在地文化的良好機會。
看更多 》藍皮解憂號列車萬人搶搭!屏東往台東10大仙境,美到與世界分手
另一點較特別的是,由於參與現場的多數是在地民眾,所以他們都透露出,對表演內容、意涵多有「好奇」並試圖理解的氣息。
部分藝術表演形式也有很好的互動性,如曾令理的《這原是一條河》,用霧氣噴灑,會看見許多小朋友興奮到尖叫,不斷想靠近遊玩,與一般水霧相比更為細緻,營造出一股迷幻感。
林昆穎說,在大道上安排的表演團體,本來希望能像迪士尼樂園,隨處可見表演,營造藝人和民眾互動的氛圍。
圖/曾令理的《這原是一條河》。取自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FB。
但受限於經費、場地等,只能靠表演團體努力拿出大聲公,遊走各處用力發聲,藉由唱歌、演戲來試圖召喚民眾注意力,較為可惜。
看更多 》台東油芒難吃到失傳?台獨有「超級食材」在七度空間變法國甜點
圖/取自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FB。
這次行程的安排,除圍繞大道上8個問題與表演裝置藝術外,還有日出時分,到花蓮太平洋公園等待日出的早晨表演。
在這場地上,變換的燈光和各家表演團體都拿出更深遠、深邃的表演形式,試圖喚醒現場民眾某種共鳴。
看更多 》台東版炙燒握壽司吃生肉?阿美族青年用日本魂創新原民傳統料理
圖/取自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FB。
令人意外的是,到了凌晨5時許,公園內的民眾不算少,多數民眾是前往公園散步、跑步,也有些人停下腳步跟現場合影。
緊接著來到豐田村,由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主辦的活動「回家的聲音」,帶領都市人陪同在地返鄉青年一同思考:回到鄉下,真的好嗎?
過程中,由在地青年分組,帶領各隊伍去體驗豐田村所有的風土民情,乃至於生火、烤肉,試著炒出一些食物。
這提問,不但帶著都市青年思考「你要返鄉嗎?」更是在地青年對於「放下都市、回到部落」,從不斷懷疑自我,到最後相信自己,每天都會遇到的一個選擇題。
如這次「回家的聲音」主辦方之一的部落青年NaKaw(李旻軒)就表示,他先在高雄工作幾年,重新思考過自己跟部落的關係,才決定返鄉結婚成家,並生活了下來。
圖/南濱日出舞台場。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提供。
他知道返回部落,不像現今主流跑去都市工作那麼光鮮亮麗,但生活上他認為有很好的品質,未來等父母退休後,也會重返部落。
如果說這是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的一道「問題」,那這大概是整個節慶當中,最為尖銳且意義深遠的問題了。
如今台灣社會結構,有高達7成人口集中都市,而這中間,又有更多是「北漂青年」。
從高鐵進出站人口的數據能觀察到,中台灣到北台灣已經串起一個生活圈,位處南部的台南和高雄,進出站人次不斷下降,青年人口也往中北部飄移,有明顯的磁吸效應。
如今這批身在豐田村的青年,卻選擇「逆向」操作,從都市走回部落鄉村,更引發參與的民眾省思。
圖/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策展人林昆穎。蘇義傑攝。
綜觀這次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以一個地方性小規模的慶典而言,最初構想和實際呈現雖有落差,但仍算成功,因為林昆穎以一個相當強的精神主幹,請來花蓮在地藝術家透過表演「提問」,若花蓮縣政府能在「藝術節」調性上,往後數年都堅持繼續「問」下去,或許最終真的能和花蓮在地居民產生出不一樣的火花。
回到林昆穎最初的期許與願景,當成功培養出在地公民的意識,更進一步達到社會參與,這方向只要成功,那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也可謂全台獨樹一格、前所未見的藝術節慶與城市風景了。
看更多 》2021屏東聖誕節下雪了!夢幻城堡村17座打卡燈景拍美照搶1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