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再台北Re Taipei體驗中籤率只2.3%,限定48小時帶你一窺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北流等驚奇秘境。

打開台北來了!限定48小時開箱90大神秘空間,28萬人搶深度互動

打開台北來了!限定48小時開箱90大神秘空間,28萬人搶深度互動 圖/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打開台北」提供。
作者:馮紹恩
攝影:池孟諭、蘇義傑
日期:2021-11-26

第二屆「打開台北」(Open House Taipei)即將於11月27、28日上演。繼2020年台灣首屆、也是全球唯二舉辦實體活動後,2021年將有何不同?2020年首次舉辦後,打開台北創辦人又觀察到台灣與國外民眾什麼不一樣的特色呢?

2020年參觀人次達3萬人的「打開台北」,集結73個空間,帶給參觀民眾許多不同體驗。2021年,參展空間更達到90個,並從台北市內拓展一小部分到新北市,一樣限定48小時的空間揭密。

看更多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居然長這樣!打開台北揭再生城市神秘永續建築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2021年「打開台北」提供。圖/台北表演藝術中心。2021年「打開台北」提供。

日前線上抽籤湧入近27.5萬人參與,中籤率僅2.3%,部分空間的中籤率甚至僅有0.3%,可見這活動在台灣的知名度及受歡迎程度。

2021年台灣曾遭受約3個月的疫情衝擊,是否要舉辦活動讓團隊傷透腦筋,因此2021年度活動加入線上VR360體驗特色,當天都會公布在打開台北官網上。

看更多 》 台劇《茶金》、捷運詩愛用!宜蘭專屬字「蘭陽明體」領先全台?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源自倫敦,50座國際都市響應免費「打開」風潮

「打開台北」創辦人徐千捷表示,「打開」城市的系列活動源於倫敦,一所建築學校的校長,希望讓更多當代建築師的作品被民眾看見,這背後淵源,來自倫敦大多是老舊建築,因此活動目的以介紹現代建築師為主。

而這活動自1992年迄今,已吸引超過50座國際都市參與,其精神都是採「Open House」的理念,免費向民眾開放平常沒機會進入、參觀的空間。若要舉辦這系列活動,也須向英國發起單位申請官方授權。

看更多 》這群年輕人「打開台北」,讓三萬人重新感受這座城市

其實「打開台北」這活動「很學術」。因為英國發起的單位,來自學校建築的老師,往後承辦此一活動的各城市對口,往往也都跟在地學校建築科系對接。

玩味沙龍。「打開台北」提供。圖/玩味沙龍。「打開台北」提供。

「打開台北」最重要的本質或精神,即維持不向民眾收費的公眾開放精神。打開台北顧問銘傳設計副院長李芝瑜說「希望可以讓民眾更了解生活在什麼地方,藉由活動了解美學」特別是建築與空間。

李芝瑜舉例,像觀音山蓄水池2020年首次對民眾開放後,過去一整年陸續都有對外開放,是一個讓民眾了解公部門運作一個很好的起點。

「打開台北」團隊。池孟諭攝。圖/「打開台北」團隊。池孟諭攝。

台北民眾喜歡搶票、用「攻略」排滿行程

2021年主題「Re-Taipei」,李芝瑜解釋,希望能讓民眾「重新佔有」都市空間,透過親身體驗空間跟都市的設計理念「了解這些空間建築師,如何重構建物的風貌,並了解大眾怎麼使用這空間。」

根據2020年舉辦「打開台北」活動的經驗,徐千捷觀察,會來參與活動的民眾,多數都是喜歡體驗「深度互動」的人,並有想精進自己、投資自我學習的強烈渴望。較為年輕的民眾,則會看到一些網美在景點拍照,整體參加的男女比例約莫7:3。

總裁藝文空間「陽光玻璃屋」。「打開台北」提供。圖/總裁藝文空間「陽光玻璃屋」。「打開台北」提供。

徐千捷還觀察到一處台灣民眾相當特別「會搶票跟排隊!」像有不少人想在2天有限時間內,一口氣排滿15個景點參觀,急匆匆地攻略「相比國外,民眾參訪時,多數是很輕鬆自然地散步去逛。」

為改善每次「搶票秒殺」的現象,徐千捷說,2021年打開台北團隊嘗試線上預約抽籤系統,希望讓大家不用再秒速報名。

但登入系統的報名人次遠超出主辦單位預估,許多人無法登入報名,緊急調高後台容許的上線人數才化解危機。

「打開台北」團隊。池孟諭攝。圖/「打開台北」團隊。池孟諭攝。

打開兩廳院:體驗「無人音樂廳」的精緻細節

這次有幸體驗開箱「兩廳院」,第一次在「無人」情況下實際走訪,感覺很特別。經兩廳院導覽員介紹,能深刻理解並得知兩廳院一些特別的小故事。

國家音樂廳的大廳。「打開台北」提供。圖/國家音樂廳的大廳。「打開台北」提供。

像當初建造時,就有考慮過隔音設計,牆壁厚度均較普通建築厚上2倍之多。而兩廳院中也有些特色佈置,如董陽孜的字,還有懸掛壁上,相當獨特的綠色植物造景。

另外音樂廳當中,也能入座體驗兩廳院獨特的音響環繞,聽到關於音樂廳,那座龐大管風琴的小故事。

國家音樂廳,蘇義傑攝影。圖/國家音樂廳,蘇義傑攝影。

倘若你來不及參與2021年度的線上抽籤,沒關係,還有許多景點可以「現場排隊」。

「打開台北」特地整理一份清單,有興趣的民眾,不妨週末抽空到這些景點看看,體驗城市中的神祕空間。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美學旅遊地方韌性城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文青宅防疫多軟爛?誠品X日本插畫家台中展,曝平躺族私房樣貌
歌手耳邊親自導覽、環繞立體演唱會!來北流聽屬於你的音樂故事
你聞過真正花香?鷺安平美術館鍾璧如「平靜美」道台南藝文綴語
馮紹恩

馮紹恩

記者。本為歷史人,誤打誤撞入了媒體的門,現在是一個待在台北快十年都要忘記自己來自高雄的假台北人。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