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下日本Good Design Award獎的台東慢食節將於台北華山登場,看縣長饒慶鈴如何將地方飲食文化推向世界!

2021台東慢食節「起酵國際」地方飲食文化奪東方設計奧斯卡金獎

2021台東慢食節「起酵國際」地方飲食文化奪東方設計奧斯卡金獎 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作者:馮紹恩
攝影:張智傑
日期:2021-11-24

2021年,台東慢食節從5835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奪下全球設界4大獎項之一、有東方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日本Good Design Award金獎,甚至讓評審驚艷表示「解封後一起到台灣玩吧!」究竟台東慢食節經9年淬鍊,如何攫取國際眼球?一起來看津和堂團隊、台東縣府和縣長饒慶鈴如何成為強大後盾,將地方獨有魅力及原住民飲食文化推向世界!

全球設界4大獎項之一、有東方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日本Good Design Award,2021年11月2日的線上頒獎典禮,有個非常特別的畫面。

主辦方介紹本屆設計作品前20強的金獎時,在視訊畫面的小小方框內,多數都是1、2位得獎人,但有一格方框,卻擠著數10個人、拿著牌子,熱鬧異常。

看更多 》2021新北耶誕城12大亮點!14公尺樂高聖誕老人登神卡司演唱會

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方格中,是台東縣縣長饒慶鈴、台東慢食節負責人津和堂執行長郭麗津,和大大小小數10個台東特色店家,聚在台東縣會議室中,和日本頒獎現場遠端連線。

台灣歷來拿過金獎的作品屈指可數,都是設計界知名品牌,如Gogoro、歐萊德…。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但在2021年5835件作品中,台東慢食節卻以一個地方性「起酵餐桌、童趣餐桌」等主題活動,罕見地拿下金獎,甚至讓日本評審講評時,相當喜愛地說出「解封後一起到台灣玩吧!」而台東慢食節之所以能攫取日本評審的眼球,其來有自:

特色1 /不是衝人潮,是一場慢慢來的在地文化體驗

有別於多數美食節慶,如牛肉麵節或珍奶節,都是由主辦方找來一群店家,像園遊會般設點擺攤,一個週末就結束,求的是新聞熱度和逛街人潮的瞬間最大化。

看更多 》台北空中野餐、摩天輪賞落羽松!全台3大「上帝視角」秘境曝光

而台東慢食節最與眾不同的,就是秉持「慢食精神」(Slow Food)。

這是1986年義大利美食作家兼社會學家佩區尼(Carlo Petrini)發起的社會運動,不同於速食文化,慢食精神希望食物可以符合好(good)、乾淨(clean)、公平交易(fair)3大原則。

看更多 》花蓮沒有指標性活動?城市空間藝術節「溫花蓮」八問翻轉東部

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最初,慢食節也不叫慢食節,2012年首屆名稱是「一個人的產地餐桌」,主打「產地到餐桌」;幾年流變後,逐漸納入「時令餐食」「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理念,逐一發展成一年舉行4次「春夏秋冬」的活動。直到2017年,才正名為「台東慢食節」。

看更多 》橘色涮涮屋跨縣市首站在台中!火鍋界LV、日品牌為何都愛中台灣

郭麗津說,最重要的是,慢食精神其實「很台東」,很多來擺攤的店家,原先就堅持和慢食相同的理念在做事。當不是為了觀光而口號,慢食節才能在表面熱鬧之餘,還能擁有真正的靈魂,顯示蘊藏在台東當地飲食文化中的厚度。

像是蓋亞那工作坊做的小米飯,是傳承自傳統布農族慶典上一定會吃的小米飯,就讓特地到市區來的部落老人家很感動。

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蓋亞那工作坊的胡郁如(Ibu)表示,提到布農族就是小米文化,她從10年前開始學,每次烹煮過程都相當辛苦,需時2個半小時,「煮到手都起水泡」但縱使再辛苦,胡郁如相當清楚這很有價值「希望有更多人會煮這鍋小米飯。」

看更多 》國家級邊緣人8大優惠懶人包!27組身分證末碼快樂度大勝國旅券

蓋亞那工作坊的胡郁如(Ibu),張智傑攝影。圖/蓋亞那工作坊的胡郁如(Ibu),張智傑攝影。

也因此,她們本來因為務農忙碌,沒有要加入慢食節,但了解慢食理念後相當認同,如今只要有節慶「每一次都不會缺席。」

特色2 /輔導店家互相學習,慢慢追溯各族飲食文化

其實,這已經不是個單純的觀光節慶活動而已,其中更蘊含地方創生的意義。

在籌備慢食節過程中,津和堂會舉辦工作坊,讓店家彼此學習,像是要如何利用月桃、血桐的葉子來呈裝食物,彼此共同學習、追溯台東各族群的飲食文化。例如日出禾作的老闆黃瀚,就深受慢食節啟發。

看更多 》國旅券增多術!網推KLOOK 6大使用平台「隱藏買法」CP值超高

日出禾作的老闆黃瀚深受慢食節啟發,張智傑攝影。圖/日出禾作的老闆黃瀚深受慢食節啟發,張智傑攝影。

他原先是返鄉青年,回到電光部落務農只想當個農夫,後來參加慢食節,才開始回過頭思考,是不是要學習阿美族人的傳統醃肉Silaw。

看更多 》台東版炙燒握壽司吃生肉?阿美族青年用日本魂創新原民傳統料理

2021年初在太太鼓勵下,黃瀚和阿嬤學習製作Silaw的方法。一般來說,發酵品儘管製作步驟相同,也會因製作者不同,最終醃製出各自不同的味道。

沒想到,黃瀚做出來的味道,跟阿嬤的味道非常相似,拿去給兄弟姊妹嚐,他們都很驚訝。阿嬤的手藝,就這麼由回鄉的黃瀚傳承了下來。

黃瀚製作的炙燒SILAW飯糰,取自日出禾作FB。圖/黃瀚製作的炙燒SILAW飯糰,取自日出禾作FB。

黃瀚形容津和堂是「催化劑」,透過他們,讓自己更了解出身土地、飲食文化或特殊料理方法保存的重要性,也讓自己對餐飲的呈現,走出另一個層次。

他笑說,以前可能擺一張桌子跟椅子就做生意,現在則是擺好桌子後,還要再放個盆栽,食物容器也可能改用自然素材等。

七度空間甜點烘焙,張智傑攝影。圖/七度空間甜點烘焙,張智傑攝影。

七度空間甜點烘焙老闆史蒂夫(Steve)也說,他向來堅持餐點食材是「我親眼看過的才用」,慢食節對他來說像是「磨刀石」,每次都要運用在地食材,想像出不一樣的產品。

看更多 》台東油芒難吃到淘汰!台獨有「超級食材」在七度空間變法國甜點

七度空間甜點烘焙,張智傑攝影。圖/七度空間甜點烘焙,張智傑攝影。

而這也正是日本評審給予台東慢食節高度肯定的原因之一。

日本評審很訝異台東廚師願意花時間彼此分享,郭麗津表示「廚師大多數都很忙,我們讓當地廚師願意參加,這需要長久、誠懇的陪伴,不是強力介入並試圖改變他們。」

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特色3 /長達9年的慢慢經營,建立起地方自信與魅力

另一個令日本評審驚艷、也是得獎重要原因,是「時間」。郭麗津說,若沒有長達9年的演進,如今台東慢食節肯定無法如此成功,建立起地方自信與魅力。

台東慢食節就算換過名字,但團隊和主軸一直持續,2017年台東縣府更開啟慢食產業輔導計畫,在慢食節活動外,同步推出對當地餐廳進行慢食認證的評鑑指南,讓慢食精神更落地生根。

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政府部門可以發起一個很好的活動,但若沒有持續下去,可能1、2年就沒了」郭麗津分享,過去也有其他縣市試著舉辦像慢食節一樣的活動,但不是碰到團隊內鬨、政府經費沒有持續,都辦一次就夭折。

她回憶,2019年曾因政府計畫銜接,導致慢食節經費中斷,剛上任的饒慶鈴得知,便積極協助並舉辦一場募款餐會,讓那一年的台東慢食節得以持續下去「讓許多在地中小企業更認識慢食節,在當地的知名度也更高了。」

台東慢食節負責人津和堂執行長郭麗津,張智傑攝影。圖/台東慢食節負責人津和堂執行長郭麗津,張智傑攝影。

長達9年滴水穿石的累積,以及針對在地店家的慢食輔導、培力,造就台東慢食節如今的成功,以及和其他節慶的不同,更在這個過程當中,讓店家和這場節慶都找到自己的特色,甚至揚名國際。

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如果你遺憾台東太遙遠,無法親近前往體驗這場與眾不同的在地美食節,2021年12月4日、5日的週末,30間特色店家將首次移師台北華山舉行,想深刻體會台東從南到北的精華特色美食,記得抽空到華山一趟。

2021台東慢食節《很會餐桌》
時間:12月4日(六)、12月5日(日)11:00~17:00
地點: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旅遊政策文化復興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任天堂電玩商品旗艦館首駐三創!Switch寶可夢快閃店皮卡丘出沒
好市多黑色購物節不夠看!嘉義市購物節「4星旅宿」小資族爆推
屏東縣長潘孟安怎麼透過全台最長「南國漫讀節」改造文化沙漠?
馮紹恩

馮紹恩

記者。本為歷史人,誤打誤撞入了媒體的門,現在是一個待在台北快十年都要忘記自己來自高雄的假台北人。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