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許多城市認為自己的慢城,主張慢活,但究竟「慢」的意義為何?「慢城」又如何被具體評量,展現真實慢活的魅力?走訪全臺風土鄉鎮、參與地方創生的設計師林承毅認為,「慢城」源自1990年義大利倡議,是對於工業社會節奏的反動,在保護地方文化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永續成長的力量,並以地方微型經濟為城市帶來更好的生活。而這樣的內涵與精神,恰與臺東的優勢條件呼應,而如何創造「慢經濟」?他提出「體驗經濟」與「品牌重塑」的觀點。
「所謂體驗經濟,必須是非常態的、深入文化的,與山林環境真實結合,與都市有明顯差異的體驗。」林承毅以甫獲2021年日本 Good Design Award金獎「臺東慢食節」為例,以風土食材、飲食文化、食農議題為切入點的臺東慢食節,透過田野調查探索臺東飲食特有面貌,鼓勵店家運用在地食材研發創新料理或符合主題的傳統料理,建立對自身文化、土地的認同。包括自然素材為食具的永續與環保,處處展現臺東獨有的智慧與美感,九年來吸引無數觀光旅人,以「慢食」為學習場域的用心更被國際肯定。
圖/臺東慢食節,即是體驗經濟的最佳成功範例,甫獲得2021年日本Good Design Award金獎肯定。圖片來源:《慢經濟in臺東》
原民文化也是臺東珍貴而獨特的體驗亮點。林承毅以臺東延平鄉布農族的獵人訓練為例指出,「不再是偏娛樂性的射箭或祭典,而是真正設計一週5天的行程,定價5萬,旅人食宿就在獵寮、部落,教你成為真正的獵人,由部落耆老頒發獵人證書。」林承毅強調,待在部落生活一周的long stay,將深刻體驗原民風土,非常吸引國際旅人與喜好深度文化體驗者,而高定價彰顯價值,必須細緻規劃如何展現原民文化令人驚豔的格局。
圖/原住民文化體驗,是臺東珍貴也獨特的亮點。圖片來源:《慢經濟in臺東》
「臺東設計中心的創立,將對於臺東『品牌重塑』有很大的助益。如何將『慢經濟』具象化、美學化、品牌化,正是需要設計思維。」林承毅說,許多人想到臺東,會覺得「療癒」,臺東的山林海岸恰是在追求效率的都會人療傷修復的能量。如何把臺東具體形塑為「療癒代名詞」,透過設計包裝、精彩企劃,與在地產業結合,不僅帶給旅人深度體驗,對於不想從事農業或擔任公職的返鄉青年,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讓臺東地方創生團隊找得到人才,為返鄉或移居者創造更多能在此實現的新夢想。
「在都市有三到五年的工作訓練,累積專業與成熟度,回到故鄉才能反饋專長,選擇真正能讓自己和地方幸福的生活方式。」經常聽到青年想到臺東「找自己」,實現微型創業的夢想,林承毅建議,帶著專業移居或返鄉,才能發揮更多。像是文字工作者不僅為媒體寫稿,也能運用專業為在地小鎮做觀點報導,別具意義。臺大醫科畢業的年輕醫師,在知本研究口腔癌後,選擇在都蘭開診所,「一方面滿足愛衝浪的興趣,一方面是深入理解原民生活與口腔病症關聯,醫生積極推動衛教,因為『被需要』而更有熱忱付出。」林承毅強調,移居臺東是「找到喜歡的生活」,再去思考保有生活餘裕的工作方式,不同於都會工作追求經濟產值,而是給心靈寬裕留白的慢,才是臺東價值。
圖/透過推動從產地到餐桌活動,學習與土地共存,臺東也催生了土生土長的「時令餐桌節」市集。圖片來源:《慢經濟in臺東》
林承毅也提醒有「東漂夢」的朋友,「移居者應更謙卑地與土地學習,讓自己接地氣,更透過在地深度的了解,串聯志同道合夥伴的力量,讓自我實踐與臺東發展創造共好。」
「疫情影響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不只是工作模式越來越習慣遠距,對於旅遊觀光的想像,也更嚮往緩慢健康的節奏,此刻正是臺東發展慢經濟的絕佳時機。」曾出版《「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也參與協助臺東地方創生團隊,林承毅認為臺東的慢生活是吸引移居者東漂的優勢,透過往返都會與臺東的二地生活模式,將為臺東帶來新的創生可能,讓臺東成為「一萬人來一百次」的慢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