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零碳城市永續願景

能源轉型先行 循環經濟領跑

能源轉型先行  循環經濟領跑 開放公有房地設置公民電廠,首例為「北投區關渡國中示範場域」於2020 年完工,北投民眾募資達56.25%。
日期:2021-11-10

臺北市政府在2018年起陸續提出全國第一部「循環城市推動計畫」及「臺北市能源政策」白皮書,並在今年世界地球日率先提出「2050年淨零碳排放宣言」。於10月13日舉辦「預見明日・永續發展-2021臺北論壇」,廣納國內外成功經驗,加速臺北邁向零碳城市的佈局。

引進荷蘭英國成功經驗 推動南港機廠循環社宅及空品區

今年論壇邀請到荷蘭駐台辦事處代表譚敬南,他指出循環經濟是荷蘭的國家重要議題。柯文哲市長在2018年率團參訪荷蘭後,決心師法荷蘭推動循環住宅。南港機廠社宅為臺灣規模最大的社會住宅,首創導入循環建築設計理念,以至少投入20%之資源運用於循環再生建材與應用為原則,將於2024年完工。

南港機廠社宅規劃使用6萬噸循環再生物料或可再使用建材,並透過結構輕量化設計,減少超過4萬噸主結構建材使用量,總計創造超過10萬噸建材的循環利益。此外,每年可節省約10萬度電,回收再利用5,228噸水資源。除了將成為未來社宅建設的指標,更重要的意義是帶動了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發展。

市府在2019年參訪英國倫敦,學習英國在推動能源使用上,如何兼具經濟持續成長,而碳排持續下降,另參照倫敦規劃超低排放區(ULEZ)的經驗,推動「臺北都會空氣品質維護區」(簡稱空品區),將臺北市3座轉運站,以及陽明山公園、故宮、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忠烈祠及臺北101等6處主要觀光景點規劃為第一期空品區,加強抽查汽機車排放,預計每年減量PM2.5達27.3噸。今年10月1日預公告第二期空品區,納入松山機場及北市三座垃圾焚化爐。

此外,近年市府也陸續邀請英、德、法、荷蘭、丹麥、澳洲、新加坡等國專家到臺北交流,分享建築能源管理、再生能源、儲能系統、電動車等經驗及作法,納入本市能源政策推動,未來將進一步以智慧零碳建築、運具電動化等做為本市淨零願景的推動主軸。

由內而外、由公而私 從食衣住行帶起循環經濟風潮

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表示,臺北市永續城市的治理理念是「由內而外、由公而私」,由公部門帶頭示範,進而結合公私部門一起推動能源轉型與循環經濟。

臺北市太陽光電設置容量從柯市長上任時才三千多千瓦,至今已達三萬多千瓦,七年間成長了十倍之多。首先從所有公立機關及學校開始做起,信義新城成為臺北首座自主建置的社區公民電廠,去年完工的關渡國中則是全國第一個以公有房地設置,也是規模最大、開放社群募資入股的公民電廠。今年更將擴大甄選6個公民電廠基地,可望在明年完成設置。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表示,臺北市永續城市治理理念是「由內而外、由公而私」,由市府率先推動或示範,引導產業響應投入,並帶動市民共同參與。圖/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表示,臺北市永續城市治理理念是「由內而外、由公而私」,由市府率先推動或示範,引導產業響應投入,並帶動市民共同參與。

臺北市政府自2019年起邀請餐廳飯店共推打包減量,以減少剩食廚餘問題,共有53家企業、416家餐廳參與,2020年已將廚餘減量14.71%。此外,推動盛食交流平台,由士東市場等七家公有市場及臺北農產運銷公司提供攤商捐贈尚可食用的食材,供社福單位領取,累計捐贈超過五萬公斤,超過十萬人次受益。

社企Story Wear攜手腦麻協會的媽媽們,將回收牛仔褲再製成時尚丹寧包與飲料提袋,透過統一超商通路銷售,每賣出一項產品再回捐給腦麻協會,正是循環經濟的最佳案例。林崇傑指出,產發局至今輔導超過65間臺北市社會企業,促成197項合作資源案,總產值超過1.4億元。

循環住宅方面除了南港社宅,目前營運的15處新創基地中,除了T-hub為新建,其他都是老倉庫翻修,並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成功媒合27處共38棟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臺北市YouBike已成為全球共享交通的成功典範,今年升級成YouBike2.0,整體站點將超過一千站,更節能便利且更深入社區。

臺北數位產業園區,透過提供新創基地空間,未來將能夠轉化為智慧城市與綠色經濟的實際應用。圖/臺北數位產業園區,透過提供新創基地空間,未來將能夠轉化為智慧城市與綠色經濟的實際應用。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為新創產業提供實驗場域  以小投資帶動綠色大商機

北市府推動民間企業與團體進行綠色採購,累積金額達653億元,全國第一。特別是在支持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採購,2020年更獲得全國首獎,受輔導企業獲採購金額更占全國65%,以實際行動支持社企發展,實踐責任消費與生產。此外,提供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資源,至今共補助47家循環經濟相關產業,金額超過6千萬元,預計帶動民間投資超過2.06億元。

「2020 Buying power社會創新產品採購競賽」北市榮獲最高榮譽「首獎」,是唯一六都獲獎城市。圖/「2020 Buying power社會創新產品採購競賽」北市榮獲最高榮譽「首獎」,是唯一六都獲獎城市。

此外,市府也為新創產業打造新創基地,建立產業聚落,推動技術創新。包括共享汽機車及U-Parking等共享交通設計、 iTrash智慧垃圾回收整合服務、AI智慧路燈計畫、智慧照明、信義區自駕巴士示範運行等,都是從中發展出來的,未來都將轉化成為智慧城市及綠色經濟的實際應用。

因應氣候變遷、推動能源轉型及循環經濟,是臺北市推動宜居永續城市的三個重要環節。林崇傑表示,隨著時代改變,越來越多市民認知到能源轉型的重要性,市府也將持續推廣循環經濟的概念,透過政府的力量、提供公共實驗場域及推動實證計畫,引領臺北市邁向零碳、永續城市的遠景。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廣告)

關鍵字:永續環境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