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臺灣響應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打造低碳環保的宜居城市、幫助地球永續而努力,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指出,這不只符合世界趨勢,更因為建築材料的品質攸關居住環境的舒適程度,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更有日積月累的長遠影響,住得舒活安心,建物也可永續傳承,照顧全家人和下一代的健康。
圖/ 臺灣與國際接軌,長期推動綠建材標章制度,從地球永續、人本健康的觀點帶動建材的環境效益(Eco-Efficiency)。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侵襲以來,國人宅在家的時間拉長,甚至線上工作、會議、上課、購物、點餐用餐都在家裡進行,於是加倍注重住所的建材品質,而企業則基於環保意識,採用綠建材構築工作空間,致力改善員工們的工作環境,留人留心,善盡社會責任,邁進幸福企業。
對於綠建材的需求,從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材標章核發件數創新高,就可以看得出來。建築研究所指出,從2004年建立綠建材標章制度起,透過相關檢測與評定程序,鑑別、標示建材的品質及性能,讓國人選購優質建材。不但進而提升室內環境品質,更引領產業發展,截至2021年9月底止,歷年已累計核發2,877件標章,涵蓋20,499種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多來新冠肺炎開始蔓延全球,臺灣民眾儘量避免出入公眾場所,重新定義「宅在家」的意義,拉升生活水準,建築研究所109年度共計核發292件綠建材標章,核發件數創下歷史新高,可以說「綠色」是臺灣產業的「心」方向。
圖/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宅在家」的意義,我們需要更安心的生活。2021年臺灣建築技術規則綠建材使用率已提升至室內60%、戶外20%,可以說綠建材標章的推動,已有效提升國人居住環境品質。
從綠建材申請件數的持續提升,可以看出綠建材標章制度已成功獲得產業界、消費者的重視與迴響,並有效推進國內綠建材的產製及消費風潮,民眾可選購的綠建材產品也趨於豐富多元,建築研究所推動綠建材標章制度迄今,顯見已有效提升國人居住環境品質,促進建材產業轉型與升級,邁進善的循環。
從「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理念出發的綠建材,建築研究所訂定四大分類: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再生綠建材,生態綠建材指的是「採用生生不息、無匱乏危機的天然材料,具易於天然分解、符合地方產業生態特性,且以低加工、低耗能等低人工處理方式製成的建材,稱為生態綠建材。」比如國產天然的木竹材。
健康綠建材以臺灣本土室內氣候條件為考量,訂定建材之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及甲醛逸散速率基準,因此健康綠建材也可稱為「低逸散綠建材」。
高性能綠建材意指「性能有高度表現的建材、材料組件,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提升品質效能。」生活中常見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建築外殼耗能、光害等問題,都可藉由採用性能較佳的建材產品,獲得改善。目前綠建材標章的評定項目包含防音、透水及節能等性能,包含防音的隔音牆、透水的植草磚、節能的玻璃與塗料等等。
再生綠建材係指「利用回收材料,經過再製程序所製造的建材產品,並符合廢棄物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3R原則製成的建材。」再生綠建材應兼顧性能、健康、生態基本要求,在維持建材所需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提高使用回收材料的比率,比如廢陶瓷、廢玻璃、石質下腳料即是。
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帶動下,公私協力,研發製產更多擁有綠建材標章的產品,供消費大眾從房屋設計、裝潢、施工之初就選用,蔚為新動能,將可兼具企業創新產品設計、共享服務、循環再利用的正向經濟成長與資源再生永續效益,人們長保健康,也降低對地球生態環境的衝擊。
聯合國大會提出的「2021年的十大重點議題」指出,面對新冠疫情肆虐全世界的險境之後,以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為準則讓世界重回軌道變得無比重要,其中一大議題就是與大自然和解,我們應該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關鍵產業如製造業應設定減碳里程碑。
在這關鍵的一年,從製造業當中的綠建材大力推廣起,實踐在生活層面、在消費層面,期望綠建材深入大眾居家角落,臺灣綠色承諾也與世界潮流接軌,正如象徵幸福的永恆極光,將讓世界看見臺灣的美好。
圖/綠建材標章制度,是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分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分類。綠建材標章的推動,將讓臺灣有更永續、更健康的未來。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