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能才夠供電?想跟上國際「淨零」浪潮,逾50%民眾卻不看好「2025再生能源占比2成」。

台電亮橘燈曝限電危機?二份缺電報告看台灣「非核家園」多悲觀

台電亮橘燈曝限電危機?二份缺電報告看台灣「非核家園」多悲觀 圖/陳心慈攝。
作者:林珮萱
攝影:蘇義傑
日期:2021-10-08

編按:時節進入秋季,本以為供電需求將開始下降,限電危機會慢慢解除,但由於秋冬是空汙好發季節,台電基於環保因素,承諾部分火力機組停機,可隨之而來發電總量減少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透過台電10月6日數據來看,供電警戒居然亮起了橘燈,也就是說,可用的供電量將低於5%,台電也因此將原先備援的抽蓄水力發電10台全開。由此來看,台灣真的可望成為非核家園嗎?一份來自企業界、全國工業總會對政府的建言書,以及一份民間組織、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與台灣企業永續學院的調查,你一定要知道!

儘管供電亮橘燈警戒,可消息一出,台電發言人張廷抒隨即回應,10月7日尖峰電量負載達3770.2萬瓩,比2020年10月同期3338萬瓩,確實高出400萬瓩,主要原因是天氣熱用電增加,加上太陽光電發電較少,供電才會吃緊,不過目前還有5%餘裕,呼籲國人不用太擔心。但台灣人真的對台電有信心嗎?

翻攝自台電官網。圖/翻攝自台電官網。

台灣人對「2025再生能源占比2成」目標沒信心?

【 文稿時間:2021年8月13日 】

每年一度、集結全國158個產業團體給政府的建言「2021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8月12日正式發表。內容從產業發展、賦稅暨金融政策、到國際經貿等,涵蓋8大單元、68項議題、206項政策建議。

過去一年,台灣面臨美中貿易戰及COVID-19新冠疫情的雙重衝擊,但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王文淵指出,由於疫情控制得宜,伴隨著美中科技交鋒,促使國際產業鏈重組,為台灣帶進轉單效應及大量台商回流,使台灣去年經濟逆勢成長。

只不過,台商大規模回台投資的背後,也讓穩定能源供給與完善基礎設施的問題,更為不容忽視。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企業焦慮!5月二度大停電,加重能源疑慮

王文淵直言,2021年513及517的二度全台大停電,都讓產業界對未來供電穩定性產生重大疑慮;加上用電大戶使用綠能的規定,對產業造成不小衝擊。

他主張,政府規劃能源結構配比,要顧及台灣的能源脆弱性「不輕易放棄任何一種能源的配置,」才能確保台灣能源充足穩定供應。

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王文淵。蘇義傑攝圖/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王文淵。蘇義傑攝

根據白皮書,提及政府應檢討2025非核家園的能源配比,是否與國際碳中和目標有所牴觸。

原來,工總認為,核能雖非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但卻被歸類為潔淨能源(Clean Energy),對減碳能達到相當大的作用。因此主張,在安全無虞前提下,應將零排碳的核電,作為基載能源選項,採行「備而不用」的策略,增加電力調度彈性。

顯見產業界不只對政府2025年非核家園以及達成再生能源占比2成的目標,信心薄弱,更對未來能源供應的穩定性感到著急。

民眾茫然!96.3%不清楚「台灣能源高度仰賴進口」

另一頭,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和台灣企業永續學院,共同執行的「2021第四屆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結果出爐。相較與企業端所展現出的「急迫感」,民眾對國內能源使用現況的認知更多了一股「茫然感」。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立法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會長蔡其昌、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以及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均出席這場調查的線上發布會。

取自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圖/取自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

觀察這份民調結果,多位與會者均認為,國人對於台灣能源相關政策理解顯得不足。最令人詫異的是,高達96.3%受訪者不清楚「台灣95%以上能源是進口的」。

對此,簡又新分析有2項原因,一是過去10幾年台灣人民沒有感受到缺電,二是電費很便宜「誤以為電跟空氣和水一樣,理所當然、生活當中隨時都有,也就沒有意識到要去關心。」

民眾認為「重啟核能」較能解決缺電危機

認為台灣未來適合採取哪一種發電方式?答案值得玩味。

39.8%民眾認為是核能發電、35.8%認為是離岸風力發電、34.4%認為是太陽光電,僅4.3%認為燃煤發電、另有8.1%認為是燃氣發電。

再結合其他問題觀察,則不難推測出為何民眾會「首選核電」。

當問到擔不擔心台灣會出現缺電、限電情形?表示擔心或非常擔心的民眾合計達77.6%,這比2020年調查結果多了22.3%。簡又新認為,應與2021年調查前夕,發生513、517兩度大停電事件有關。

而「面對缺電、限電問題,認為政府該推動哪一些因應措施?」民眾填答最多的選項就是「重啟核能(27.7%)」「增加再生能源占比(21.5%)」次之。此結果顯與政府「非核家園」願景不同調。

而民眾對於「我國2025年是否能達成20%再生能源占比?」看法分歧,54.8%民眾認為不可能達成、37.6%則認為可能。

整體看來,悲觀者比樂觀者多。但即便如此,仍有高達86%民眾支持發展再生能源,最主要原因就是要「減少環境污染」。

核四廠。蘇義傑攝圖/核四廠。蘇義傑攝

逾8成民眾盼跟上國際「淨零」浪潮

「我國2050年政府減碳目標是什麼?」能正確回答、知道要比2005年減碳50%的比例僅1.4%,高達98.6%民眾則是不清楚或答錯。不過,仍有高達85.3%民眾希望政府跟隨國際趨勢,訂定「淨零」排放目標。

多項題目結果顯示,國人對能源相關資訊認知不夠。這點著實讓現場與談者難掩擔憂。尤其,2021年底就要舉辦重啟核四公投案,民眾如果對能源使用現況認識不足,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該如何能做出判斷?

周桂田直言,能源轉型必須正視現實面的問題,社會要能理性溝通,絕不是落入政治攻防,需要資訊透明的損益分析,否則很可能令國人對能源政策的判斷與選擇充滿矛盾。他以瑞士舉辦公投的經驗為例,從提案到正式公投平均為2年7個月,正是因為過程需要長期的溝通討論。

儘管困難,但蔡其昌強調,能源轉型是氣候變遷的關鍵,唯有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才能對減碳與減緩全球暖化作出貢獻。

當前,政府的能源政策是以「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為方向,如何凝聚企業與民眾的共識,看來彼此距離還很遠。

能源轉型是一場巨大的政府治理與社會工程,不論是再生能源執行進度,儲能系統建置抑或電源調度方案,皆是挑戰。能源轉型要真能轉得動,台灣還有好幾步要走。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81640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永續環境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全台大停電,電網電廠狂出包!台灣2025年限電淪「黑燈時代」?
衣服洗久一點更節能?荷蘭看數據造永續,這樣做意外環保又省錢
新竹媽反垃圾水戰公投!擬荷蘭永續循環「無業遊民」水科技相挺
林珮萱

林珮萱

期許永遠保有不受蒙蔽的眼與耳,以及清澈沉靜的腦與心。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