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都會產生許多廢棄物,這些不受歡迎的垃圾,如果缺乏妥善的處理方式,便會成為城市中沉重的負擔和棘手問題,甚至還可能引發一場城市之間的垃圾大戰。
新竹縣就曾是其中的苦主之一,由於縣內缺乏自有焚化爐,長期以來,新竹縣的垃圾都必須委外處理,請託新竹市和苗栗縣代燒,如果遇到處理量限縮,尤其是苗栗和新竹市每年兩次的焚化爐歲修時,無法焚燒的垃圾就要暫存堆置,不僅造成二次汙染,也引發民怨四起,像是過去新豐鄉原本是美麗的海岸線,就因為廢棄物堆置問題,曾遭到環保團體點名為「最毒海岸線」。
過去新竹縣府的處理方式,除了加強垃圾減量措施與宣導,另外就是將暫置垃圾進行「分選打包」,而完成打包的垃圾達兩萬公噸。楊文科縣長上任後,立刻將徹底解決各鄉鎮垃圾堆置問題,視為首要任務之一,除了親自拜會新竹市長與苗栗縣長,表達希望能提高垃圾代燒量的請託之意,最終獲得苗栗縣長的同意,從原本每天60公噸的代燒量增加至100公噸,暫時解除各地垃圾堆置問題的燃眉之急,也陸續將竹東、湖口、新埔等地的堆置垃圾全數清運完畢。
「但我們總不能每次都要這樣,到處去拜託別的縣市來幫新竹縣處理垃圾問題吧!」楊文科縣長深知,仰賴別的縣市代燒垃圾並非長久之計,也無法根本解決自縣鄉鎮的垃圾問題,尤其自今年起,新竹市協助的垃圾代燒量,已從每天150噸降為120噸,更加突顯新竹縣必須靠自身力量,來解決垃圾處理危機的必要性。
圖/縣長楊文科上任之後便立即指示優先清運竹東掩埋場堆置垃圾,也已於109年8月24日清運完畢。(圖為掩埋場清運前後實況)
經過多方的評估和考量,楊文科縣長認為「興建自有高效能焚化爐」才是根本解決之道,他說:「興建一座高效能焚化爐,動輒得花費5、60億,但其實縣府有許多互惠互利的政策工具可以使用,像這次我們就採取BOO投資方式,由廠商出地、出資興建,縣府從旁協助,不但徹底解決垃圾處理問題,也不用花費一分一毫的人民納稅錢,而且營運後的垃圾處理費,比過往委外代燒時節省許多。更重要的是,這個高效能焚化爐,每日可處理垃圾量為500噸,未來就算新竹縣產業持續發展,以及居住人口增加,我們不但有餘裕消化縣內垃圾量,甚至能夠代為處理其他縣市的垃圾問題,這豈不是一舉數得?」
圖/竹縣焚化爐BOO案動土開工,力拼112年底營運。
然而任何政策的推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多方阻力和反對聲浪,像是最常見的環境汙染疑慮,以及焚化爐設置地點,都可能遭到各種質疑,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會引發政治危機。但楊文科縣長向來以「民之所欲,常在我心」作為從政信念,只要能夠為縣民解決民生問題,就算再多阻礙他也會堅持到底,像是這次的焚化爐興建計畫,新竹縣府便透過多次說明會,以及利用科學分析嚴密檢視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並確保週邊環境居民可獲得實質回饋等方式,最終解除各方的疑慮,更獲得極高的支持度。
楊文科縣長表示,高效能焚化爐的熱處理技術有別於傳統焚化爐,包括在垃圾進料前端增加全分選設施,可將垃圾中的資收物進行分類,同時剔除不適合燃燒的廢棄物,此外,爐體本身的處理技術也做了大幅提升,可達到完全燃燒的效能,因此相對產出的飛灰及底渣量更少,同時在處理垃圾的過程中,還能將熱能轉化為25%的發電效益,達到低汙染、高能源轉換的「轉廢為能」循環經濟目的。
焚化爐的興建,只是還給新竹縣民一個乾淨優質居住環境和品質的起點,楊文科縣長的縣政藍圖還包括徹底翻轉縣內濱海區域的遠大企圖,不但要讓新豐鄉擺脫「最毒海岸線」的惡名,更要推動「綠色海岸風景遊憩計畫」,串連起竹北新豐11.8公里海岸線上的豐富資源與景點,集結如紅樹林、朴樹林、紅毛港、濱海遊憩區、新月沙灘、海岸原生林及臺灣最大的烏魚養殖區-拔子窟等特色景區,形塑成為一個完善的海岸觀光旅遊地,未來遊客可以來此享受各種水上活動、大啖新鮮海鮮,規劃一趟海景度假之旅,感受新竹縣碧海藍天的旅遊魅力。
圖/新竹縣焚化爐位於竹北市拔子窟地區,未來將收取新竹縣13鄉鎮市的家戶生活垃圾與一般事業廢棄物,每日將可處理500公噸垃圾量,徹底解決縣內垃圾問題。
(新竹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