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世界各國紛紛進入「鎖國時代」,而身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去年一整年皆彷彿身處在平行時空裡,過著如同往常的生活。然而今年五月,隨著病毒擴散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台灣政府宣布全國進入三級警戒,首當其衝的餐飲業也迅速受到重創,許多業者還沒看到疫情結束的曙光即一間接著一間地倒閉,其中更有許多老字號餐館在眾人的不捨下熄燈結束多年營業。
一場疫情,帶來的不只是全球人民生活型態的劇烈轉變,也對消費者的心理及行為模式產生了重大的變化。根據現今人們「害怕接觸人群」的恐慌心理,餐飲業的營業額短期恐怕不會因為三級警戒結束及重新開放內用等政策而有明顯地提升。而政府單靠紓困補助一方案,也恐難以隻手挽救全台灣7000多間餐廳的巨額損失。究竟該如何平衡「疫情」及「經濟」這兩道無法同時兼顧的難題呢?
圖/盧森堡開放餐廳實施快篩(示意圖),Unsplash by Nazim Coskun。
顯然地,一邊防疫一邊照顧到民生經濟並不是毫無一絲希望的。今年五月,盧森堡推出了一項措施,不僅如同其他歐洲國家開放室外用餐區,政府更宣布打開餐廳內用限制的大門––只要現場做新冠肺炎抗原快篩結果呈陰性的消費者,即可進入室內用餐。
快篩包的內容物是常見的鼻拭子測試,通過採集鼻腔內的黏膜樣本以偵測病毒蛋白的存在,15分鐘左右即可得知結果。想要入內用餐的民眾,只需要在戶外自主進行檢測後等候結果呈陰性即可通知店員,整體過程快速又方便。
這些「快篩包」從哪得來?答案是由盧森堡政府免費供應給餐飲業者,而其可自行決定是否進行收費。封城六個月後好不容易得以開業的餐廳老闆們,大多數為了吸引消費者入內用餐,皆選擇同樣免費地提供民眾檢測;而部分室內座位較少的餐廳,客人也能夠以銅板價格付費進行快篩。這樣的新措施無疑是對餐飲業的「久旱」降下一場及時大雨,同時也提升了盧森堡整體的篩檢率。對於一般民眾,因為終於能夠享受久違的社交生活,也都非常樂於配合此政策。一方面不必再擔心在室內會接觸到確診者,可以安全地享受餐點;另一方面,對於原本不知情,卻現場發現「不幸中鏢」的確診民眾(及其同行夥伴),也可以盡速獲得治療或是返家自我隔離,讓病毒的擴散得到有效地控制。
圖/許多國家已開放人民自行購買居家快篩包,Unsplash by Annie Spratt。
其實許多國家早已開放人民可以自行購買居家自檢快篩包,在英國,政府甚至免費提供民眾至特定通路領取。台灣也於六月底正式開賣居家快篩試劑,民眾於超商、藥局等通路皆可購買得到。
然而透過民眾居家自主檢測進而擴大全民普篩率的策略仍屬於「控制疫情」的範疇,卻仍然難以兼顧到餐飲業者的口袋。盧森堡開放餐廳並透過「快篩即可內用」的新政策,卻聰明地讓大家都揮別封城六個月的無力感,人群終於能夠開始「安全地」流動,享受如以往的社交生活。
在疫苗接種普及前的過渡期,如何在疫情及經濟之間取得一點平衡,免費提供餐廳業者快篩包做內用時檢測的措施的確是其中一項作法。反觀台灣,政府提供的紓困補助儘管匡列達到百億,對於陷入寒冬的整個餐飲業來說卻只是杯水車薪。如何安全地開放、並讓業者得以靠客人上門維繫基本的營運才是長久之計。在人口只有62萬且所得稅高昂的盧森堡,政府實施這樣的措施也相對合理,然而台灣政府是否也能夠借鏡盧森堡的做法,在可用的資源及預算內,透過聰明的政策來拯救被疫情重創的餐飲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