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這次北農的染疫風暴,由於市場人流出入複雜,管制難以落實,位在萬華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在5月20日爆出首名確診案例,後續開始有零星個案出現,代表傳播鏈已在蔓延。
雖然在確診者出現後,北農也實施分區、分時段、分散人流,並加派人手噴灑消毒液、要求接觸者篩檢;在端午節前夕針對下轄的第一、第二果菜市場進行大規模普篩,但以為時已晚,6月16日被爆出有18人確診。隨後感染仍持續擴大,6月20日,北農相關場域總計有45人確診,感染風暴全面爆發。
面對北農的染疫風暴,柯文哲除了緊急成立專案小組外,也計畫要透過疫苗針對疫情進行圍堵。依照柯的計畫,北農員工500餘人,加上委外廠商、中南部承銷商等,共計約4000人,與其每週快篩,不如篩檢陰性後,全數打疫苗,「用疫苗圍堵疫情擴散」,並規劃在2到3天內完成。
北農為北台灣最大的蔬果集散地,根據北農官網資料,每天約有2300公噸的蔬果來到第一、第二批發市場,幾乎占全台的3分之1,並在3小時內完成拍賣、出貨。此外,北農蔬果產品的拍賣價更是全國參考指標,是拍價、交易量、成交額等等,對於全國農市來說幾乎是「牽一髮動全身」。
外界好奇,北農若已經發現有群聚感染的可能,為什麼不休市徹底消毒?原因也恰好在於,北農實在「太重要」。正因為其本身的參考指標性,因此不能任意休市,「菜價即政治」,北農近幾次的休市都鬧得風風雨雨。
而雖然鄰近的新北市也有批發市場,但第一,其本身就有既有的蔬果需要進行批發,難以承接北農動輒2000頓的數量;第二,大量蔬果集中批價拍賣,若負荷不了,菜價崩盤並非不可能。
由於北農為北台灣最大蔬果批發樞紐,許多中南部的蔬果都會來到此地進行批發,不只承銷人、中盤商會來此地批貨,其附設的市場更是吸引許多民眾來此尋找最新鮮的蔬果。而人員進出複雜、人流管制沒有落實、貪圖一時方便等,都是造成這次北農染疫風暴的最大原因。
北農董事長黃向羣指出,萬華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拍賣場平常進出包含送貨、承銷人、拖貨工、消費者,約2萬人進出,假日可達到3萬人,但爆發疫情後進出大概降至7、8000人;第二市場平常也有1萬人左右,疫情爆發後降至5000人,兩市場拍賣場假日大約會再增加2000人。
承銷人每天凌晨到批發市場內參加競價拍賣,進行貨物批發及零批作業。但承銷人管理不易,且來自各縣市都有,因此儘管有造冊近3000人,仍難掌握實際狀況。簡單形容,承銷人就如同一般民眾去超商買貨,雖然有實名制,但實際上要掌握是否染疫,實務上仍會慢半拍。
由於承銷人為農產批發系統上下游的中間人,工作忙碌、篩檢意願不高,甚至家人確診、或是本身就有症狀,但還是繼續到批發市場上工。連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都坦言,雖然市府想做快篩,但承銷人工作忙碌外,也擔心若快篩陽性而無法工作,因此篩檢效率非常低。
然而北農在不休市下的因應方法,是請承銷人自行去快篩站篩檢,然後強制要求24日凌晨拍賣時需出示陰性證明,否則無法入場。但有承銷人抱怨,進出北農、有造冊的承銷人就有3000人,現在各大醫院預約滿載,「到底要去哪裡篩檢?」
承銷人還指出,北市府在萬大國小有設立快篩站,但僅限市場業者、送貨員、卸貨同仁等,「等於要承銷人自己想辦法」,作法相當自私;承銷人指出,如果因為來不及快篩,導致凌晨的蔬果批發作業沒有承銷人可以進行,那每天從全國各地來的千噸的蔬果,要賣給誰?
初期承銷人篩檢率低,再加上批發市場未落實防疫工作,人潮一多就輕易放行,才導致這次北台灣最大蔬果批發市場爆發嚴重的群聚感染。以市場的環境、工作模式,難保不會還有隱形傳播鏈未被發現,這次爆出的群聚感染風暴,恐怕不會這麼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