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從哪來?旱象嚴重故宮南院景觀湖不乾涸,設計秘訣藏地底!

水從哪來?旱象嚴重故宮南院景觀湖不乾涸,設計秘訣藏地底! 故宮南院兩座人工湖水位雖下降,但透過不同高層上下湖水位調節,平時收集雨水回收利用,讓景觀湖美麗如常。賴永祥攝影。(資料照)
作者:聯合新聞網
攝影:賴永祥
日期:2021-05-07

國內遭逢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象,中南部部分水庫快見底,許多溪流湖泊乾涸,嘉義縣故宮南院兩座人工湖水位雖下降,但透過不同高層上下湖水位調節,平時收集雨水回收利用,讓景觀湖美麗如常,讓遊客好奇,「水從那裡來?」

故宮南院說,南院環境設計充分利用雨水,利用建築及敷地設計,平時收集雨水,充分利用雨水回收及湖水,灌溉養護植物,達到經濟省能效果,合乎主體建築基地保水、水資源鑽石級綠建築等指標,以及水資源永續利用。

南院院區約70公頃,包括20公頃博物館區、50公頃景觀園區。其中園區中央水池依照「儲水層工程」,99年整地完成人工湖湖體工程,面積約為13.32公頃,區分上、下湖等不同高層區,中間以至真橋區分「博物館區」與「景觀園區」,因此人工湖具有滯洪、水資源調節利用、水體景觀、生態營造等多重功能。

故宮南院透過不同高層上下湖水位調節,平時收集雨水回收利用,讓景觀湖美麗如常。賴永祥攝影。(資料照)圖/故宮南院透過不同高層上下湖水位調節,平時收集雨水回收利用,讓景觀湖美麗如常。賴永祥攝影。(資料照)

上湖「至善湖」、下湖「至德湖」在水文功能扮演不同角色,基地水文以區域集匯儲納園區雨水,以及收納地表逕流,基地外結合區域灌溉大排,進行區域內外調節湖水水位高低,以平衡水位高低。

兩座人工湖水文「功能」各有不同,上湖「景觀湖」,主要功能博物館營造視覺景觀,湖體水面高度須維持穩定;下湖「滯洪池」,主要容納降雨逕流及洪峰流量。

下湖四周以礫石灘皂土毯緩坡設計,暫時貯集雨水逕流,上湖為維持常態水岸景觀,保持一定高低水位,區內以「上下湖水循環管道」及「壩體水流重力溢淹」等方式,藉適當調節控制湖水水位高低。

因旱象讓故宮南院人工湖水位下降,取自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FB。 圖/因旱象讓故宮南院人工湖水位下降,取自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FB。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平時可以電能驅動地下管道輸送湖水至上湖,維持上湖湖水於一定水位保持景觀,遇雨季洪水,透過至真橋壩體水位重力差,溢淹至下湖及區域對外排水,藉以維持適度調解上下湖水位高低差穩定性。

本文轉載自2021.05.07「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加入城市學FB官方帳號,即時追蹤最更多城市議題!

關鍵字:旅遊地方永續韌性城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彰化八卦山神秘「雙塔」是做什麼用的?
改善數萬居民缺水困境!墨西哥活用雨水搜集,供家庭整年用水
卡崔娜颶風後不再對抗洪水,紐奧良修道院成全美最大城市濕地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

由聯合報系於2000年成立,秉持聯合報系「正派、創新、關懷」理念,聯合新聞網向全球華人提供專業的線上及行動新聞資訊。除了來自聯合報系的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Upaper、世界日報、歐洲日報等國內外五報的專業內容,還有合作媒體業者的期刊內容。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