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未來的新竹縣像是哪個都市,我希望是矽谷!矽谷是人文薈萃,全世界頭腦最聰明的人才都到矽谷來,加上生態圈建立了自由、開放的地方,成為崇尚研究發展的城市性格,我們新竹也有這樣的一個優勢。」當談起竹縣的未來發展,楊文科縣長眼睛充滿期盼。
新竹縣人口平均年齡為39.63歲,是全國第二年輕的城市,同時全臺灣最富有的前二十名村里中,新竹縣內也囊括一半的十個名額。能夠成為全國數一數二年輕又富有的模範城市,都是建立在科技園區政策一路走來的成長,也是楊文科縣長公務生涯裡不斷努力的方向。他自上任縣長以來,就以「新竹縣未來30年榮景打拚」作為施政使命,積極推動科技產業發展,致力將新竹縣打造成為臺灣矽谷。
圖/從竹科管理局基層公務員做起的楊文科縣長,深知縣內需求與特點,期盼打造竹縣成為全臺灣最樂活宜居之文化、科技、智慧城。
「我的公務員生涯幾乎都在科學園區渡過,包括曾任職竹科管理局主任秘書,到後來全程參與南科與中科的開發,這讓我感觸良深。」「我認為臺灣的經濟能有如今的繁榮景象,與當初從加工出口區升級科學園區,這個正確的重要決策有很大的關係。」楊文科縣長如此認為。
其中,「護國神山」台積電就是最好的證明。楊文科縣長提到,台積電晶片製程已經從七奈米升級至三奈米及二奈米,以長期發展來看,需要更廣大的研發中心和廠房空間,來因應不斷倍增的研發量能與生產力,所以目前台積電寶山一期、寶山二期的擴建計畫已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他形容:「各個器官都可以移植,只有『腦』不行,所以我們必須把科技業最重要的「腦」留在新竹,如此一來,不僅能為新竹締造無可取代的科技產業龍頭地位,還可以孕育而生一系列的周邊商業供應鏈,提升在地經濟力和工作機會。」
圖/竹科與工業區用水量大,楊文科縣長期待長期並務實解決缺水問題,提出興建「寶山第三座水庫」和鳳山溪攔河堰等基礎建設規劃。
水和電不僅是每日民生所需的重要能源,更是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生命線,像是在峨眉設有三十五KV超高壓變電所,能直接供應科學園區電力無虞。而近期臺灣發生五十六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新竹地區每日用水量雖高達五十三萬噸至五十五萬噸,但水情卻能較其他缺水地區相對穩定,就是仰賴超前部署的能源政策。
除了北水南運的應急措施,要解決缺水問題,主要有三個方向:第一,加強節水措施並推動汙水回收再利用;第二,將農業水權移轉給工業與民生使用;第三,蓋新水庫。針對大新竹地區的缺水問題,除了積極節流,楊文科縣長從開源的角度,向中央提出兩項建議:第一,興建寶山第三水庫,或者直接從石門水庫水源區接管到寶山水庫;第二,針對鳳山溪水全部流入大海的情況,建議自來水公司設立攔水壩,並引水至最近的淨水場,期望能長期解決大新竹地區的缺水問題。
歸根結柢,一個城市的治理難度,不在於縣市人口的多寡或幅員多麼遼闊,而是在於「異質性」所造成的差距,像是新竹縣靠山臨海的特殊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少偏鄉和「非山非市」的鄉鎮,這些地區往往交通不便、資源也較為匱乏,要如何把城鄉差距拉近,著實對於縣府首長是一大考題。
楊文科縣長常說自己是峨眉子弟,對於城鄉差距體認更是深刻;「因此,我擔任縣長後,不但重視年輕化與科技發展,也積極協助「非山非市」鄉鎮或學校爭取資源,均衡城鄉之間的差距。」像是天然美景和農特產品是偏鄉地區的最大優勢和發展潛力,他提到:「偏鄉地區的交通往來便利,除了是保障當地居民們行得安全、方便,也有助於觀光產業的發展,讓人進得來、農產品銷得出去,經濟就會好。我提出的「十大交通建設」中,近期也傳來好消息,「五峰鄉縣道122線43.5K」及「內灣縣道120線23K+640~34K+850」,已分別獲得交通部公路總局核定補助3.9億元及2.27億元。未來完工後,無論是促進當地觀光旅遊,還是協助農特產品運銷,都有很大的助益。
面向未來,期待新竹縣成為智慧、年輕、安居的城市,楊文科縣長說:「我們要做、想做的事情還很多,更希望成為臺灣的矽谷;這個希望,就像是幾十年前臺灣人拿著行李箱去全世界打天下一樣,未來年輕人拎著皮包筆電來到竹縣創業,縣府幫年輕人『顧條條』,新竹縣將成為最棒的新家。」
(新竹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