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高齡化步伐越來越快,預計5年後「超高齡社會」便將到來,為因應銀髮浪潮,各種高齡政策與措施也都必須加速推動,甚至超前部署。除了個人醫療與長照,安全的居住環境、便利的大眾運輸、無障礙的公共空間、友善的社福服務都是「熟齡友善」的元素,才能交織成在地安老的政策願景。圖/基隆城市高齡論壇,透過跨領域專家交流熟齡議題。(由左至右)基隆市政府社會處處長吳挺鋒、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協理趙子仁、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安侯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蘇嘉瑞與社會處老人福利科科長蔡惠貞。
安老,絕非個人的事,如果能從長者需求的小處著手,從他們日常生活的熟悉空間,如社區融入空間、休閒活動、大眾交通工具等「熟齡友善」元素,反而是可減少社會負擔的一種聰明投資方式。
「高齡挑戰是全臺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基隆也不例外!」基隆市長林右昌態度堅定,因此基隆市府針對年年攀升的老人人口數及公務預算,深入探討長者需求,重組整合,研擬出「高齡照顧同心圓」模式,從核心的個人(同時落實政見的假牙、老花眼鏡、生活經濟補助),發展家庭服務(居家照顧、家庭照顧者支持),進入社區工作(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獨居老人關懷服務),乃至於提供全市便利性的高齡服務(公共運輸社福卡),層層疊疊的縝密規劃,為在地長者建構出安心在地老化的生活環境。
圖/基隆模式 「高齡照顧同心圓」,從個人、家庭、社區到全市,皆有對應的照護措施。
打造一個對於年長者友善的城市其實並不難,重點在於用心了解他們的需求,讓年長者健康樂活而非病老,不但可以減輕醫療照護的負荷,甚至可以繼續參與社會。
為能滿足長者多面向的需求,落實熟齡友善城市之名,基隆,是全臺唯一由地方政府結合跨領域、跨專業的專家學者們,已連續三年舉行「基隆城市高齡論壇」,不斷深耕高齡議題的縣市。
於2018年初登場的「基隆城市高齡論壇」,從北台灣海港基隆『人老、屋老、城市老』的三老現象出發,討論和發掘長者居住環境與友善空間改變的可能性;2019年則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檢視福利服務輸送、網絡資源媒合與NPO合作,以有效推展各項社區服務模式的可行性;2020年則緊扣『熟齡安全』為主題,從非六都間的高齡政策、長者的財務安全,探討到智慧科技照顧、紓解心理孤寂等各種安全議題,進行交流。
「安全,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包括如何及早做好財務規劃,以營造晚年的經濟安全,還有如何透過科技應用來提升照顧品質,以及協助高齡者與家庭照顧者取得支持資源,祛除孤寂這個『高齡殺手』的威脅。」林右昌進一步補充有關高齡安全的核心。
圖/論壇交流激發各界關於高齡友善政策的意見交換,逐一成為城市友善政策的一環。
便利安全的公共設施,如平坦的路面、便捷的大眾運輸,不僅專為年長者所設計,城市裡的每個人都同樣能夠受惠,基隆在力推熟齡友善城市建設之餘,也成功翻轉了過去悲情城市的刻板印象。
面對城市的高齡浪潮,基隆市政府社會處長吳挺鋒提到:「三年三場的論壇活動,所獲得的效益及各界廻響極大,除了報名的熱烈,也逐年呈現參與者跨域多元的趨勢,顯見大眾對於高齡議題愈來愈關注,除了銀髮族,更引發全齡跨世代的共鳴。」。
老,是每個人終將面臨的議題,既然變老不可避免,就應該及早學習和了解在老年階段時該如何生活,這樣才能在變老的同時,讓生活變得更自在美好。市府也承諾,未來將繼續強化基隆模式的「高齡照顧同心圓」,以及思考並連結更多網絡共同推廣的可能性,持續「加強溝通,翻轉新觀念」!
面對銀髮浪潮,基隆市以身做則,希望以「高齡照顧同心圓」的共好模式成為宜居宜老的熟齡友善城市的最佳典範,讓居住在基隆的長者,都能老的健康,老的活躍。
圖/基隆市長林右昌有感高齡趨勢的不可避免,連續3年率領團隊探索高齡照護議題。